首页

  1. 首页
  2. 水文&水资源
  3. 内容

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区域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区域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构成河北省水资源的各项因素都在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地表水、地下水和水资源总量都在急剧减少,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水环境不断恶化,破坏水生态平衡,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提出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发展节水工农业,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区域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几点措施来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危机。

  关键词:水资源,生态环境,节水,南水北调

  1河北省水资源减少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1省内各种水资源逐渐减少

  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水的利用消耗率很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构成河北省水资源的各项因素都在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地表水、地下水和水资源总量都在急剧减少。根据1956-2007年系列计算,河北省现状条件下水资源总量203亿m³(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量为52.4亿m³)。与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成果相比,全省地表水资源量减少了42亿m³,减少25.1%;地下水减少了15.7亿m³,减少10.7%;水资源总量减少了33亿m³,减少13.9%。[1]

  河北省近20年来,地表水利用消耗接近70%,其所在的河海南系更高,接近90%,有些年份根本无径流入海,利用消耗率接近100%。地下水的情况与地表水类似,6~9月为雨季,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期,但所处雨季农业用水量较少。3~5月份的枯季则是年内集中用水期,开采量一般占年内总开采量的60%以上,水量供应紧张。

  1.2水环境恶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重化工基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不断增加,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使得河流、水库水质受到污染,地表水环境恶化,并通过下渗影响到地下水质,导致可利用的水资源日趋减少,甚至使水资源完全失去其使用价值。

  河北省内有径流的河长6998km,可作为饮用水源的仅有1545km;可作为一般工业用水的有818km;只能满足农灌用水要求的535km;丧失利用功能的达4100km,占60%。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加剧了水环境恶化的进程,以现状观测省内各河流平均河干天数达335天以上,平原洼淀面积大幅减少,由20世纪50年代的133.3万hm²左右降至6.67万hm²,水面覆盖率仅0.35%。水资源量的减少降低了水体纳污自净能力,导致污染不断加剧,丰水期污染河段比例为70%左右,枯水期达到80%以上。同时,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形成大范围难以恢复的漏斗,浅层水漏斗面积达到8598hm²,深层水的漏斗面积达到30900hm²。

  全省21座大中型水库、洼淀中,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只有11座,有些污染较为严重,千层地下水水质监测表明,全省超标井为61%~67%,沧州与衡水最为严重,其超标率达100%。全省污水排放量达20亿m³,处理率不足30%,水污染状况严重。长期使用污水灌溉,导致了土壤板结,重金属长期累积,影响粮食、蔬菜、瓜果的产量和质量。全省水环境面临的形式严峻,前景令人担忧。

  1.3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河北省人口、耕地和水资源总量与全国相比,人口占全国的5.37%,耕地占全国的8.61%,而现状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第一次水资源评价)的0.72%,人均亩均水量均为全国平均值的11%左右。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中,河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名29位,与国际通行标准严重缺水区人均1000m³相比,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通行标准的1/3。

  城乡居民饮水困难。全省平水年份,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70亿m³,全年用水量在210-230亿m³,年全省缺水65亿m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北省邯郸、衡水、沧州、唐山等城市先后出现水荒,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秩序;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因缺水造成人畜饮水困难。据初步统计,1949-1999年50年间,全省共打深井6796眼,浅井6383眼,实施引泉水工程8303处,引河水工程517处,公用集水池6757个,家庭水窖124169个,工程总投资(不含农民投劳)108502万元,初步解决了1424万人、135万头大牲畜的引水困难。但目前全省仍有386万人存在饮水困难问题,共涉及11个市127个县。[2]

  2河北省水资源减少带来的危害

  从目前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看,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供水量已经远远超出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缺水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由于水资源匮乏,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过渡开发,导致湿地萎缩,河流干涸,入海水量减少,形成了严重的水生态失衡问题。

  2.1水资源恶化破坏生态环境

  20世纪50-60年代,华北平原中部有近20个湖泊洼淀和湿地,水面占陆地面积的5%左右,目前已缩减10倍以上。另据监测统计,目前全省已污染地下水达到监测河长的61%-75%,中南部一些地区已经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境地。

  2.2水资源恶化危害居民身体健康

  河北省东部地区的城市和农村,由于长期饮用氟含量较高的深层地下水,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氟中毒症状,如氟骨症、氟斑牙等病情。据有关部门对海河南系平原地区的普查统计,该区共有病区县71个,病区村8783个,病区人口940万人。此外,由于部分地区废水的无序排放,致使排污河渠沿岸地下水受到污染,导致该地区的癌症发病率明显高于临近地区15%-20%。据估算,因饮用高氟水和被污染的地下水致病,导致全省每年所花医疗费用总计约1.5亿-2.0亿元。

  2.3水资源恶化影响经济发展

  由于天然降水量不足及时空分部不均,农业灌溉水量不足,导致省内干旱灾害频发,近年来很多地区多靠超采地下水维持部分农业灌溉,造成灌溉面积衰减农业减产,平均每年因缺水减产导致农业损失达33亿元。

  据统计,因缺水每年造成企业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另外,有多项因缺水而影响前期工作的重点项目,由于这些项目多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项目,其产品对其他相关产业影响巨大,缺水将对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3应对水资源逐步恶化的几点措施

  3.1充分利用雨洪资源

  暴雨洪水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一种自然资源,同时还具有资源、环境、生态等多种功能。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实现汛期补水,科学调蓄雨洪资源是减轻洪水灾害,增加水资源量,实现人与洪水和谐共处的有效措施,是解决河北省缺水问题的必由之路。汛期降雨量和径流量占全年的80%左右,7、8月防汛时期,是防洪的关键时期,也是集雨蓄水的黄金季节,特别是省内的平原地区,近20年来已超采浅层地下水近500亿m³,浅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9.27m,形成了很大的地下库容,降雨入渗能力显著增强,因而有条件透过滞蓄、分泄等措施,在防洪减灾的同时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通过对汛期雨水资源的科学调蓄,特别是丰水年利用洪水冲污、冲淤、洗碱、洗咸,可以起到增加蓄水量、缓解淡水资源匮乏、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农业雨水利用主要包括雨前调控、雨水蓄集、雨后利用三个步骤,它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形成了农业雨水利用系统。雨前调控作用是雨水蓄集的准备工作,通过气象预报预知雨水强度和降水时间,降水前调整灌溉支柱、采取蓄水农艺措施、腾空蓄水库存,尽可能的蓄纳雨水。雨后利用是雨水资源化的最直接体现,特别是蓄水设施中的雨水,其利用应更多地采用节水技术,减少输水和灌水中的无效损失,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雨水资源的作用。

  城市雨水利用对增加水资源和地下水补给量、减缓地下水水位下降、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雨水利用系统分为雨水集流、雨水蓄集系统、雨污分流系统和地下水入渗补给系统。屋顶、硬地面均是雨水收集的良好场地,收集的雨水通过雨污分流系统进入蓄水池。目前,城市雨水利用的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主要有屋顶集流和道路分流。屋顶集流是利用建筑物屋顶拦蓄雨水,再经地面或地下储存,经过过滤和反渗透过滤,利用原有的水管输送给用户使用;道路分流是分别设置城市排污管道和雨水集流管道,蓄水集流管道进行分散设置,将蓄水池置于绿地下,雨天集存,晴天利用。加强城市雨洪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缓解城市洪涝灾害、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系统。

  3.2节约水资源,发展节水工农业

  节水是解决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解决水资源匮乏,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客观需要。

  受传统工艺技术以及人们节水意识的淡薄,水资源浪费严重。河北省农业用水量占全省总用水量的80%,长期以来农作物利用渠道进行输水灌溉,水利用率极低,在进入田间前有近1/2的水量损失,而进入田间后由于传统的大水漫灌、渗灌等方式,被农作物真正吸收不足1/3。因此,急需发展节水农业,实行节水灌溉。在节水技术方面,因地制宜推广管灌、喷灌、滴灌、微灌,逐渐形成“田地管灌化、果树微灌化、棚菜滴灌化”的灌溉模式;推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产业化,实行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合理引入市场机制,制定鼓励措施。

  工业方面,全省平均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生产设备陈旧、管理水平低下,造成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为防止工业用水资源浪费,要积极进行技术工艺和设备流程改造,加快推广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严格控制发展高耗能、高耗水产业。健全节水法规、加强节水管理,利用法制、传媒等手段使节水意识深入人心,节水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3.3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区域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指在流域特定范围内,遵循公平、高效、可持续的原则,对各种可利用水源,分不同区域、不同用户,通过工程或非工程措施,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进行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协调,以保障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安全活动的集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对缓解河北省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水环境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的水源体系包括外调水、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城市污水再利用和微咸水利用等,有利于协调利用各种水源,提高重点供水目标保证率,促进区域水资源供需状况相对平衡、改善水资源环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包含支撑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土地面积6.31万km²,人口3915万人,这一地区缺水最为严重。据论证报告,中线工程调水量145亿m³,河北省分流48亿m³,相当于河北省近期供水区缺水量的2/3左右,这在一定时期内可缓解省内水资源短缺。

  参考文献

  [1]王春泽.资源性水危机加重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河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气象出版社,2006.第7页.

  [2]李永根.河北省现实及中长期缺水损失评价.河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气象出版社,2006.第64页.

  [3]顾辉,2006.河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北京:气象出版社

  [4]苏剑勤,程树林,郭迎春,1996.河北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

  [5]李远华,1999.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

  [6]冯尚友,2000.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7]刘昌名,何希吾,2001.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M].北京: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合理调配水资源实现区域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http://m.civilcn.com/shuili/lunwen/shuiwen/1494913438305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