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水利治理
  3. 内容

海塘工程除险加固技术

 1993年第1期 浙江省浙东海塘工程除险加固技术

浙江省水利管理总站       周骥执笔
    浙江省海塘分为钱塘江海塘和浙东海塘两部份,钱塘江海塘位于浙北钱塘江南北两岸;浙东南沿海直到与福建省交界(包括舟山群岛)的海塘,称为浙东海塘,长约1596公里。本文主要阐述浙东海塘加固中的技术问题。
    建国以前,浙东海塘千疮百孔。建国初期的1956年8月1日,第12次强台风(风力12级以上)在象山登陆,海塘严重水毁,全省死亡4295人。五十年代,堵口复堤,抢修险工一直是水利工作重点。六十年代初浙江省水利厅曾提出浙东海塘加固标准。因标准偏高难以实施。1974年8月14号强台风在三门登陆并与天文高潮相遇,全省沿海的海塘严重水毁。  1975年起提出重点整修,因资金缺乏等原因,进展迟缓。从而导致浙东海塘到七十年代末期标准仍普遍偏低,质量差,塘身矮小单薄,有些海塘屡建屡毁。接受并总结这些教训以后,从1980年开始,浙江省水利厅陆续颁发了《浙江省海塘工程技术规定》第一;第二册后(以下简称“技术规定”一、二册)按省技术规定进行除险加固,使海塘建设除险加固逐步走上了正轨。本文就10余年来浙东海塘除险加固中有关技术问题介绍一些情况。
    一、工程标准和塘顶高程
    海塘标准,实际是一个经济上是否合理和计算方法是否科学的问题。一般他说,标准高一些好.可以减少平时维护管理费用,减少因海塘水毁带来的损失,提高安全度,但必然增加除险加固的建设投资,现有经济承担能力可能不允许,并将增长回收年限,这佯,从经济角度说就不一定合理。反之,降低工程标准,情况亦然。另一方面计算方法是否科学,也很重要。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浙江省确定塘顶高程的计算方法一般是:
    塘顶高程=历史最高潮位+10级风浪爬高 或 塘顶高程=历史最高潮位+(1.5-3.0米)的超高
    这种计算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不区别海塘保护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发达程度,都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另一方面采用的历史高潮位的资料系列长短不一,在不同地方的历史最高潮位,所代表的重现期不同。甚至出现保护面积小但当地历史最高潮位很高的现象。同样,对于波浪爬高,一律用10级(或几级)风力推求,不区别地理位置,海塘朝向,风区、风向、塘型等具体情况,也很难说明其合理性,往往不是偏低不安全,就是偏高造成浪费。实际上波浪爬高值偏低的多,致使塘顶高程不足。
    为了更为科学地确定工程标准和塘顶高程,浙江省水利厅在1980年颁发的《技术规定》第一册中,做了以下一些规定:
    1.海塘工程按重要性分级:
根据八十年代初浙江省经济水平,将沿海的海塘划分为四个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保护区面积大小或人口多少,同时考虑保护区有无重工业及其它重要设施等情况。《技术规定》中等级划分标准及其相应设计重现期如表一。
表一 海 塘 分 级 表
级 别
保护范围及其重要程度
设计重现期N(年)
Ⅰ级海塘
保护范围很大,失事后对国民经济有巨大影响,如钱塘江北岸海塘
50~100年
Ⅱ级海塘
保护田亩在5.0万亩以上或人口在5.0万人以上。
20~50年
Ⅲ级海塘
保护田亩在1.0万亩以上5.0万亩以下或人口在1~5万。
10~20年
Ⅳ级海塘
保护田亩在1.0万亩以下或人口在1.0万人以下
10年
 
  2.编制全省不同重现期设计高潮位等值线图。
  设计塘项高程的确定:
  塘顶高程=设计频率高潮位+设计频率波浪爬高+安全超高
    关于设计高潮位的确定,《技术规定》对于重要海塘工程,应对实测潮位资料单独做频率分析确定;当工程所在地点缺乏潮位资料时,应提前设立临时潮位观测,利用短期所测潮位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差比法等方法计算确定。但对于大量的一般性Ⅲ、Ⅳ级海塘工程,都要单独进行潮位分格确有困难,有些地没有潮位站。针对这种情况,在制定《技术规定》第一册时,将沿海各个部门(水利、围垦、海军、海洋所)的实测潮位资料进行搜集和统计分析,制作出全省从北到南的不同重现期设计高潮位沿程分布等值线。
    3.按八个方位编制沿海最大风速等值线
  由于实测波浪资料少,波浪资料少,波浪要素采取“以风推浪”办法,设计风速采用与设计潮位同频率。为了实用方便,在编制《技术规定》时,选用9个海岛站及4个紧靠海边的陆岸站作为基本站,另又选用距海岸较近的15个陆站作为参证站,共28个站。风力资料系列均在20年以上,分成8个风向组,对其进行年最大风速频率计算,采用皮尔Ⅲ型曲线适线,得出浙江沿海地区风速统计参数等值线图。(均折算成海平面以上10米外的风速)和年最大风速变差系数等值线图。各地依此就能较方便地算得设计风速。
  二、海塘加固断面结构
    浙江沿海最大潮差达8.9米,中、南部海塘地基为软粘土,承载力一般仅5-8吨/米2左右,加高加固海塘历来比较困难。要据当地风、潮、浪以及地基等特点,沿海群众在修建海塘中,逐步形成了传统断面结构型式。按迎潮面护面材料可分成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塘,干砌或浆砌石塘和抛石塘等。按几何外形和受力条件大致分为(1)直立塘,(2)斜坡塘,(3)介于两者间的混合塘,背水坡一般均为1:1.5--1.3的土塘。这三种塘型的特征、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列于表二。
    
塘型
主要优缺点
适用条件
主要优点:
  1.断面小,占地少,筑塘所需土料省;
  2.波浪爬高值(壅高)小于斜坡塘;
  3.加固时对原砌体翻拆和拼宽可独立进行,受潮浪影响小,并可保护土体免受冲蚀。
当地基承载力较高,土料来源少而石料较丰富,塘前水深大(施工时可“石方领先”)宜采用直立塘;原为直立塘因砌面厚度不足或砌体变形,采取分段翻拆拼宽,重新理砌加固;也仍采用直立塘断面
主要缺点:
  1.塘身与地基接触面积小,地基应力集中,软弱地基需处理加固;
  2.波浪对防护墙动力作用强烈,浪花飞溅,防护墙薄弱部位易变形破坏,维修困难,越浪水体易使塘顶和背水坡冲刷破坏;
  3.波浪反射形成的底层流速大,易引起塘脚淘刷。
主要优点:
  1.塘身与地基接触面积大,地基应力分散,在软弱地基上易保持稳定;
  2.对潮浪的冲击适应性好,斜面能消散大部份波浪能量;
  3.护面结构及施工技术简单,易维修;
当地基软弱,土料丰富,塘前水深不大,可采用斜坡塘:原为斜坡塘加固时一般仍为斜坡塘或下斜上陡的单折坡混合式塘。
主要缺点:
  1.断面大,占地多,所需土料和劳动力较多;
  2.波浪爬高值大,外坡1:1.5~1:2时爬高值更大;
  3.干砌石护面易遭风浪破坏,需常维修。
是斜坡塘和直立式塘的结合形式,设计断面组合得当,可发挥两者的优点,避免其缺点。如带平台的复式断面,有利消浪,减少爬高,有利塘身稳定,但平台转角处需特别补强,平台石方工程量大。
塘前涂低水深,波浪,塘身高大于5米,一般宜用混合式塘型或有消浪平台的复式断面。平台入折坡点高程宜置于设计高潮位或多年平均高潮位附近。
 
   根据每种塘型的特点,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选用。即使同一条海塘,沿塘走向不同,水文、地质变化时,也分段设计,采用不同塘型,对于自然条件恶劣、屡次出险的海塘,除险加固时采用带平台的混合式塘型,实践证明是比较成功的。
  另外,由于浙江软土地基沉陷量大,海塘建成初期的一、二年可沉陷1米左右,在海塘断面设计时一般都预留了沉陷量,粘性土地基为塘身的10%;砂性土地基为塘身的5%。
  三、软土地基处理
  浙东海塘地基属于近代或近期滨海相沉积,分为淤泥质亚粘土、淤泥质粘土和淤泥三类。其特点是含水量高,透水性小,承载力低,沉降量大。
  软土地基筑塘,易发生沉滑事故,不均匀沉陷,引起塘身外倾或内倾,有的出现侧向挤出。其破坏往往以下沉为主,滑移为辅。常用的软基加固方法有镇压层法、砂碎石垫层法、砂井法和土工布铺垫法。在浙江省的具体条件下,大量采用的是镇压层法。当堤身高度不超过极限高度二倍时,采用镇压层法较有把握,其厚为塘身高度的1/3~1/4,宽度为塘身高的2~3倍,港湾地区波浪较小,可用土方填筑镇压层。老塘加固培厚,其拼宽的地基,多采用砂石垫层法,厚度O.5~1.O米,宽度应比塘身底宽大0.5~1米。重要海塘工程施工中按设计的施工顺序与施工速率控制。采用边桩位移观测时,边脚桩位移还率在3~5毫米/日以内较为正常,位移达5毫米/日左右时.停止加荷,然后问歇填土。做地基沉陷观测时,地基未做处理情况下,日沉降量在10毫米以内较为安全。并以两种观测互相配合。浙江沿海地区群众采用“薄层轮加”的办法施人,一般分层厚度0.3~O.5米,间歇时间不小于15天。
    四、施工质量
    浙东海塘长1596公里,分属34个县(市、区),中渡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河流,由于塘线长。工程量大。同时,海塘除险加固经费以当地财力和群众自筹为上,施工管理力量薄弱,很容易造成质量问题,影响工程安全。根据十年的实践,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干砌石的砌筑质量差,容易松动变形破坏。
    首先是块石本身缺陷,块体小,存有片石、风化石;承建单位偷丁减料,重力式防护墙有的仅内外表层理砌,中间乱石填肚,有的仅外海侧”单层理砌,内部乱石堆填;没有相互搭接咬紧,孔隙率人。整休性差等。针对这方面问题,各地已经采取一些加强责任制的措施。施工时期重视施工队伍的选择;在技术管理上注意选料、砌筑、险收等环节;对风化严重的料场,石料经、选择才能上塘;加固老海塘,凡原来的砌石体已变形的一委翻拆到平均高潮位附近,尔后新老砌、将原砌体翻拆到于均高潮位附近,尔后新老砌体同步上升连成一体;斜坡塘的干砌石护坡,采用竖砌法;以保证护面厚度;配备专职施工人员定期检查验收,发现质量不合格的返工重做。
    2.过渡垫层
    七十年代前建成的海塘,砌石体与土体之间大部没设过渡层、或者质量不合格。在潮浪荡涤、雨水和越浪水体冲刷下,日长月久,砌石体与土体接合部位形成空洞,土石分离,成为险工隐患,接受这些教训之后,在《技术规定》中特另强调应设置过渡垫层,老塘除险加固时,也应重新设置过渡垫层。海塘工程的过渡垫层,一般采用砂砾石和开采块石的石渣材料,并加大过渡垫层的厚度以提高其消能反滤效果,其厚度护坡式不小于40厘米,重力式防护墙0.6~1.0米。与地垫层材料困难的,采用无纺土工布替代。
    3.塘闸间的联接
    1989年23号台风在浙江省的台州地区温岭县松门镇登陆,椒江口发生特高潮位。灾后现场调查发现,台州地区沿海有39座水闸遭到破坏。由于水闸损坏造成海塘决口,加剧了灾情。以对39座水闸损坏原因作了分析,一种是水闸本身的标准低,防渗防冲注意不够;另一种是闸边墩与塘身没有可靠联接,有的没设刺墙,有的刺墙大短,有的刺墙与塘身脱开,产生接触冲刷和绕渗破坏。目前海塘与水闸联接问题已引起重视,凡一条海塘加固时,一并处理好水闸的安全问题。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海塘工程除险加固技术
http://m.civilcn.com/shuili/lunwen/zhili/1380527162216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