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根据项目区的总体规划要求,重点对斗渠以下及田间工程灌溉、排水渠系进行整治,新挖、拓宽、疏浚沟渠,达到设计标准;新建、整修固定灌溉提水站,达到设计灌溉保证率;建筑物配套齐全,沟渠全面防渗硬化,提高灌溉水系数;田间工程沟渠路实行综合治理,做到灌得进,排得出、降得下,实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机下田”的要求,修建机耕路,营造田间林网绿化带,改善生态环境,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旱涝保收农田。同时为今后不同类型地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积累经验,并在全县推广,更好地发挥建设资金的作用。 4.2 工程建设达到的目标 项目区国土总面积7.47km2,现状农业总人口6705人,农户1719户,设计灌排面积20250亩,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农田灌溉保证率提高到80%,灌溉渠道核心区全面硬化衬砌防渗,达到设计标准,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65;排涝能力达10年一遇最大24h降雨24小时排除。水质水量并重,达到人畜饮用标准和农田灌溉水质要求;道路通车率达100%;沟渠、道路绿化覆盖率达100%;良种推广覆盖率达95%,为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5%;农田灌得进、排得出、降得下,控制田间水土肥流失,增强抵御洪、涝、旱灾害的能力,建设高标准的旱涝保收农田。 5.2 工程措施的总体布局 5.2.1 基本思路 针对项目区水土资源的现状和农业生产的特点,根据外业查勘调查结果,在编制实施方案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精心设计,力求科学合理,在充分利用现有灌溉水源,地形条件和现有的排灌体系条件下,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按照规划设计标准,提出总体布局基本思路如下: (1)充分利用xx湖水库灌区水源,考虑枯水年份,水源不足,酌情在xx河改造、增建泵站提水,解决水源问题。(2)新建、整修闸、涵等措施解决灌溉水位问题;(3)新挖、拓宽、整修沟渠,防渗衬砌渠道,达到设计标准,做到渠通沟畅、灌排自如;(4)修建田间机耕道路,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平;(5)渠系、道路、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改善农田生态环境;(6)以为村组为单位,因地制宜搞好土地平整,改良土壤;(7)田间工程沟渠路实行综合治理,实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机下田”的要求,解决农田串灌、漫灌问题,防止水土肥流失,做到旱涝保收。 5.2.2 工程建设标准 1)灌溉:设计灌溉保证率达到80%; 2)除涝:自排按10年一遇设计标准; 3)防洪标准:20年一遇; 4)渠、沟工程等级:5级; 5)配套建筑物等级:5级; 6)引灌堰:5级; 7)防渍:达到雨后三日将地下水位降低0.5m以下; 5.2.3 排灌沟渠布局 1. 项目区主要水源来源于xx湖,在充分利用现有灌溉水源的条件下,结合项目区的地形条件和现有的排灌体系,结合顺地势布置。斗渠间距300~1000m,控制面积2200~2300亩,斗渠底宽0.8~2.0m。农渠按间距200m设置,农渠控制面积100~300亩,农渠底宽0.4m,与路相间布置。农渠以下设固定毛渠(沟),间距30~50m,控制田块面积10~20亩。为满足灌排系统引水、分水、泄水、排水、交通及渠道防渗等要求,根据实际需要桥、涵、闸等工程设施配套齐全,斗农渠进行防渗、衬砌硬化。 2. 结合项目区地形条件及原有沟渠布置情况,斗渠(沟)采用排灌分开和灌排结合两种型式。结合田间道,即渠(沟)—路型式。 3. 农渠(沟)多采用排灌分开型式,结合生产路,即沟—路—渠型式;局部采用灌排结合形势,结合生产路,即渠(沟)—路型式。 为了满足灌排系统引水、分水、排水、交通及渠道防渗等配套要求,根据需要各类建筑物配套齐全。建筑物类型、数量及分布情况详见项目区配套建筑物设计成果规划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