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拟建办公楼占地面积约50×20平方米,8~9层,框架结构,拟采用锤击预应力管桩基础,拟建区域设有一层地下车库。基坑长约62米,宽约36米。周长约为196米,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场地地面已初平,桩基础已开始施工。 本工程采用相对标高, 与建筑±0.000m一致,现场地标高约为-1.4m(相对于±0.000m)。地下室底板面标高为-3.5米,水池底板面标高为-4.3m,靠近基坑边线承台大部分为1.5m,垫层厚为100mm。根据基坑边承台分布情况,I区开挖深度考虑到承台垫层底面,基坑底标高为-5.1m,设计深度为3.7m,II区开挖深度考虑到地下室底板垫层底面,坑底标高为-3.9m,设计深度为2.5m; Ⅲ区开挖深度考虑到地下室底板垫层底面,坑底标高为-4.7m,设计深度为3.3m。电梯井在基坑中部,电梯井承台底面标高为-5.5m,开挖时在基坑内按1:2放坡。 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岩土层按地质成因分为第四系填土、冲积土、残积土和白垩系基岩,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杂填土:灰白色、灰黄色,松散,稍湿~湿,以大小约1~20厘米的建筑砼块、砖块为主,含大量粘性土,填成时间约5年。勘探孔可见,层厚2.0~4.0米,平均2.6米。 ②冲积土:按土的颗粒级配、塑性指数及物理力学性质划分为3层: ②-1粉砂:灰色,局部灰黄色,松散,饱和,石英质,含少量淤泥或粘性土。勘探孔均可见,顶板埋深2.0~4.0米,层厚8.1~11.8米,平均9.7米。 ②-2淤泥质土:深灰色,流塑,具臭味,含少量腐殖质及粉砂。勘探孔均可见,顶板埋深10.3~15.8米,层厚1.9~4.9米,平均3.5米。取土试样2个,均为淤泥质土。 ②-3粉质粘土:灰白色为主,局部灰色、灰黄色,可塑,局部软塑,土质不均匀。除ZK3、ZK6孔外,其余勘探孔可见,顶板埋深14.6~15.8米,层厚2.0~5.4米,平均4.0米。 ③残积土:为粉质粘土,青灰色、灰色、棕黄色,由泥质粉砂岩风化残积而成,可塑,局部硬塑,土芯遇水易软化,局部为粉土。ZK1、ZK6孔可见,顶板埋深15.2~19.5米,层厚3.3~6.3米。 ④基岩:为泥质粉砂岩,棕黄色为主,局部青灰色、灰白色或棕红色,按风化程度分层描述如下: ④-1全风化层:全风化状态,散体状结构,裂隙极发育,岩芯呈土柱状,手捏易碎,遇水易软化。ZK5孔可见,顶板埋深20.0米,层厚2.5米。标贯测试1次,实测击数39击,校正击数26击。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④-2强风化层:强风化状态,散体状结构,裂隙发育。勘探孔均可见,顶板埋深17.7~25.8米,揭示厚度5.7~13.9米。上部岩芯呈硬土状为主,手捏可碎,遇水易软化,局部夹少量碎岩块;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 地下水:场地地下水埋藏较浅,埋深1.30m。场地位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区,地下水属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素填土及碎石土层孔隙中,接受大气降水和临近地表水补给,以蒸发和渗流方式排泄,地下水和地表水有水力联系。 四、工程特点及难点分析 本基坑工程开挖深度不大,但在基坑北侧空间不大且有雨水管道,其余方向空间较大,在基坑支护影响土层范围内,有较厚的砂土层。如何在工期时间短的情况下保证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性以及控制基坑侧壁的变形、基坑内止水将成为本工程的重点与难点。本工程采用搅拌桩做止水帷幕,在开挖过程中如何保证不损坏搅拌桩和工程基桩也是土方工程及至地下室施工的重点和难点。 综合上述原因,必须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首先要尽量扩大施工作业面,使不同工种之间可以交叉作业,加快施工进程;同时,应认真制定好各项施工难点的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