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岩土论文
  3. 内容

某隧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摘要:该隧道设计为单洞双车道,设计速度为40 km/h,隧道净宽为9.0 m,净高5.0 m。文章文以隧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隧址区的工程地质问题,并针对工程特点提出了防治建议。 

关键词:隧道;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1工程概况 
  该隧道设计为单洞双车道,设计速度为40 km/h,隧道净宽为9.0 m,净高5.0 m。洞底标高637.03 m,洞底标高603.30 m,坡降-2.98%,全长1 132 m,属长隧道。新雷峰垭隧道的建设可改善该路段的平面线型,降低路线纵坡,提高公路技术标准。公路建设对拓宽经济干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隧道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配套交通项目,对改善移民安置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通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及取样试验、压水试验等勘测工作,查明隧道的地形、地貌、地质、地震情况、进出口环境地质条件,对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提供详细评价,根据控制隧道围岩稳定的各项因素,分段确定隧道围岩等级,为隧道施工布置、各段洞身掘进方法及程序、支护及衬砌类型或整治工程提供工程地质依据。 
  2自然地理 
  隧道地处白桑关镇境内,209国道穿境而过,是郧县江北六乡镇通郧县至十堰的唯一通道,又是郧县东出北上的咽喉要道。白桑关镇版图面积225 km2,呈“葫芦”状,辖区地形以二高山和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496 m。研究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为1 984 h,年平均气温16℃,极端最高气温40.7℃,极端最低气温-13.5℃,年平均无霜期260 d,年平均降雨量1 167.4 mm, 年最大降雨量1 540.6 mm。 
  3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隧道所在区域主要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统耀岭河群和上统陡山沱组、灯影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钙质页岩等,河床及山坡上分布有第四系地层。区域大地构造环境属于秦岭褶皱系南秦岭印支褶皱带,秦岭断裂系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组。褶皱带为金鸡岭复向斜庙川―荆紫关褶皱束,褶皱束内褶皱和断裂均发育,拟建隧道位于天才岭倒转向斜(V117)的北翼,两翼地层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地层(Z2dn),其南面为鲍沟倒转背斜(V124),鲍沟倒转背斜(V124)的轴部距隧道约5 km。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研究区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05 g,相应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4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隧道区属鄂西北构造剥蚀中低山区,山体地形起伏较大,冲沟发育,基岩大部分地段出露,区域山脊最高点位于雷峰垭的三堡寨,高程1 002.1 m,沟谷最低点高程约500 m,相对高差502.1 m。隧道所处山体植被较发育,大部分地段基岩出露,仅缓坡及沟谷地段分布第四系坡洪积(Q4pl+dl)碎石土,根据钻探揭露和工程地质调查,隧道区分布的岩层主要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地层(Z2dn),岩性为白云岩、钙质页岩等。 
  隧址位于天才岭倒转向斜(V117)的北翼,大部分地段基岩出露,仅坡麓及沟谷地段分布有第四系覆盖层。隧道地段整体上为单斜构造,出露的地层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1dn)的白云岩、钙质页岩,岩层倾向283~304°,倾角35~40°,局部岩层产状变化较大。隧道区围岩受构造影响较重,岩层多见扭曲、错断及拖拽现象。受区域构造影响,隧道区岩层节理发育。 
  经调查,隧址区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影响场地稳定的不良地质现象。隧道区白云岩可作建筑原料,在施工期间隧道进口左侧小规模露天开采白云岩作建筑砂外,未发现煤层、瓦斯和其它可供开采的矿产,附近无采空区分布。 
  隧址分布地层主要为震旦系上统白云岩等,该地层属可溶岩组。根据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地面岩溶形态主要为细小的溶沟、溶槽及溶蚀裂隙,是受地表径流冲刷溶蚀的结果,根据钻探揭露浅部仅有少量的溶隙分布,深部无溶蚀痕迹。因此隧址区岩溶发育程度较弱,对隧道稳定性基本没有影响,不会出现岩溶突水、突泥现象。 
  5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 
  隧道区属鄂西北构造剥蚀中低山区,山体地形起伏较大,冲沟发育。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 
  隧道进出口附近沟谷有地表水体流过,没有发现井泉分布。研究区内的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及坳沟中季节性地表水。大气降水部分通过地表沿丘坡径流排出,部分通过岩层裂隙及下渗于岩体中。岩体中的地下水,大部分沿裂隙及破碎带运移,经短暂径流,向邻近山谷低洼处排泄。隧址区分布地层为白云岩和钙质页岩,洞身主要位于弱风化岩层中,进出口地段岩石风化强烈,岩石呈强风化。 
  6隧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该隧道位于天才岭倒转向斜(V117)的北翼,白桑断裂(F116)从隧道东部斜交通过,隧道轴线与区域构造线方向相近,不利于隧道稳定。隧道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场地稳定性较差,在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下适宜修建隧道。 
  由于隧洞开挖,将在洞前一带形成人工路堑边坡,边坡最大高度约15.0 m,边坡岩层为强风化白云岩,岩体裂隙发育。人工形成的岩质边坡经赤平极射投影分析,进口仰坡为斜向坡,路堑右侧边坡为反向坡,边坡整体基本稳定,路堑左侧边坡为顺向坡,可能沿层面产生顺层滑坡。 
  隧道段分布构造碎裂岩体,围岩等级为Ⅴ级,围岩开挖易坍塌,侧壁易失稳变形,处理不当会出现大坍塌,侧壁经常小坍塌。基岩裂隙水易通过该断裂带导入隧道,可能引起小规模的突水等灾害。施工中应加强监测预报,加强支撑防护和采取必要的辅助施工措施。 
  挖掘隧道的弃渣方量大,隧道进出洞口交通较方便,处理较方便,然而隧道处于分水岭与冲沟相间地段,进出洞口位于冲沟地带,弃渣不能置于冲沟附近和冲沟内,故弃渣堆放地需占用农田或林地,可就近选择较开阔的地段设置拦碴坝予以拦截,工程结束后,平整地面,培土复耕。 
  7结论及建议 
  隧道地质条件较差,场地稳定性较差,在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下适宜修建隧道。隧道设计、施工应做好超前预报,大力推行信息化设计、施工和新奥法等先进的方法和施工工艺。Ⅳ~Ⅴ级围岩设置复合式衬砌,Ⅴ级围岩增设钢架。加强施工地质工作,对Ⅴ类围岩分布的易坍塌段作好超前预测的同时应推行迅速掘进、及时支护的施工方法,同时对支护方案的优化设计提供地质保证。作好涌、突水、突泥预测、预防工作,隧道施工要预设足够的排水断面。在可能出现涌、突水的地段一定要布置超前钻孔作好预测工作。且加强雨季施工的天气预报和强降雨过程的预报,并事先作好涌、突水的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 夏永旭,王文正,胡庆安.公路双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中隔 
   墙的变形及稳定性[J].中国公路学报,2007,(5).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某隧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
http://m.civilcn.com/yantu/ytlw/1503899368333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