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规划设计
  3. 内容

城市设计可识别性探讨

 城市设计可识别性探讨

  摘要:我国的城市特色在当今的发展中已日渐单一,城市空间也趋于雷同,导致人的定向感和归属感减弱以至消失,公众无法识别物理空间环境,难以感知城市的文化特色。本文结合实际设计个例,分析与探讨了城市景观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物质载体表现方式和手段。其目的在于为当代景观建筑设计提供基础的理论,同时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景观建筑的地域性创作原则与方法,创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可识别性的空间场所。

  关键词:可识别性,地域特色,历史文脉, 文化内涵

  人们在丰富多样的世界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心理诉求:我是谁、我在哪。人们为了彼此之间区分,会起不同的姓名,穿不同的衣服,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长相。对于一个场所来说,有各自不同的围合方式,不同的大小、形状,不同的布局方式等,具有了这样的差异性,也就具有了可识别性。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但随之而来的是在盲目的扩张和建设中,新城市建筑的统一诟病:一味追求现代感或寻求标新立异,今日之建筑正渐渐失去成为地域文化标识的功能。大量的现代建筑拔地而起,或是千篇一律,或是争奇斗艳,其本质当中的“可识别性”却越来越小。城市设计是城市建筑物之间的城市空间设计,它的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城市环境,其中既要体现传统人文的关照,也展示塑造城市个性。因此,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很有必要去探索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如何合理利用景观建设来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内涵,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创造出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下文结合实际设计个例,分析与探讨了城市景观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物质载体表现方式和手段,为个性化城市空间做出贡献。

  一、项目背景

  案例为A大厦景观与D公园。

  从平面图不难看出:两个项目的规划格局有很多相似之处,充分体现出当下中小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特点。首先,基地均位于新开发的城市规划建设用地中,地块都被周边的规划道路切割为长方形,面积均较大。其中D公园达到了二十公顷,可谓尺度巨大;其次,基地原地形条件均较简单,没有太大的高差起伏,也没有什么水系或植被资源可资利用;第三,基地北面均为一坐北面南的行政中心大楼。整个广场以其为中心向南展开,周边由道路或建筑围合,基本呈对称式格局。此外,这三个项目都位于城市新区的中心,担负着城市形象塑造的功能,是城市的标志性广场。

  二、案例分析

  (一)A大厦景观

  A大厦是B旅游度假区的旅游办公设施兼政务中心。主体建筑地上六层,地下一层。本项目为与其配套的外部环境工程,景观占地面积69575平方米。甲方拟将其作为景区的旅游形象工程推出,希望设计能够展现出C城市的浓郁地方特色。

  1、城市分析

  B旅游度假区著名的旅游胜地,旅游资源丰富,山青、水秀、茶香、鱼鲜、空气好构成B旅游度假区“湖光山色风景独秀,碧水蓝天江南明珠”的幽雅意境,使B旅游度假区成为动植物生息繁衍的乐园。湖水保持了天然山泉的纯度和矿物成分,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水源标准。湖中鱼类丰富,盛产一种大灰鲢。由其与湖水烹制的“砂锅鱼头”为一绝,构成C城市独特的饮食文化,被誉为国宴鱼头。

  通过对C城市地方文化的分析和提炼,我们最终确定将山、水、鱼文化作为重点表现的主题,突出C城市的旅游特色,以与B旅游度假区的大背景相契合。

  2、整体布局

  景观整体布局以规整式和自然式相结合,力图体现出现代政务中心的开放性和亲和力,强调B生态旅游度假区的特色。

  主景沿中轴线次第展开,通过严整的序列烘托出主楼的庄严气度,整齐的草坪、树阵、修剪绿篱、景观灯柱和步道强调了轴线关系,也将人流引入其中。入口处的喷泉池内设有大型鱼龙雕塑,直接点题。轴线中心设有开放式的下沉水广场,C城市的旅游文化在此集中展示。水广场内设有雾喷、跳泉、旱喷、水渠等多种水景内容,提供了人们休憩、游览、集会、观演的场所空间,是C城市活力尽情绽放的舞台。轴线的终点以鲜花簇拥的旗杆台收尾,与A大厦(其功能即B旅游度假区行政中心)的身份相呼应。

  轴线两侧由舒缓的草坡逐渐过渡为疏林、密林,自然的水体和小径蜿蜒其间,营造出静谧、休闲的气氛。间设小卖、亭廊、公厕、健身场地等,可供市民和游人散步、游憩。

  主建筑南面设计了一道弧形的水系,迎面展开,与两侧的水系相连,将整个广场环抱其中。使整个环境融为一体,同时也将建筑办公区与广场休闲区自然分隔开。

  建筑屋面采用覆土绿化,绵延的草坡一直延伸到地面,将建筑空间与城市景观空间有机结合在一起,强化了生态建筑的主题。

  3、主题表现

  在原有水系基础上,沿主轴线设置了一系列的水景内容,把“水”的文章充分做足。通过喷泉、跌水、雾喷、水渠、溪流等不同形式的水景处理,强化水的主题,同时营造出丰富的景观层次和富有节奏感的游线。

  沿轴线两侧设计层峦起伏的大片绿坡,辅以自然式的绿化种植,以自然式的微地形改造与C城市的丘陵地貌相呼应,烘托“山”的主题。

  将鱼文化凝炼为鱼跃龙门、鱼龙腾飞的主题,重点在景观主轴线上,通过雕塑、铺装和一些小品细部加以体现。

  在中心下沉广场的两侧,设置序列玻璃展示墙,上面以蚀刻的形式展示B旅游度假区的风土人情、旅游特色等。

  4、材料与细部

  运用木、石、玻璃、金属、穿孔板等材料,造型设计力求简洁,以与建筑形式相呼应,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

  通过鱼龙纹样雕塑,鱼鳞状、波浪纹铺装,鱼形喷水小品等细部设计,点出C城市的地方特色,增加景观的个性。

  (二)D公园

  D公园位于新城的中心,南北向绿轴和东西向商务轴的交汇处,是新城建设的重要内容。地块北面为未来的E城市行政中心,东西两侧分别为会议中心与市民服务中心,南侧为规划建设中的体育公园。景观占地面积为223140平方米。

  1、城市分析

  E城市为某省北部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整个城市三山鼎立、三水环抱,有独特的山水资源。此外,E城市煤炭资源丰富,依托“煤、电、化”三大支柱产业已建设成为新型能源科技城市,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技兴市试点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称号。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年轻却又发展迅速、极具经济潜力的能源型城市,E城市的可认知度并不高,原有的城市建设也缺乏特色,正希望通过新区的建设树立山水科技新城的形象。

  2、设计原则

  通过背景资料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设计原则:

  (1)整个设计应置身于E城市新区“山水科技新城”这个大的规划背景下进行,体现山环水抱,能源新城的“大设计”思路。

  (2)设计要突出地方特色,体现E城市的历史文明和现代科技。

  (3)塑造亲民开放的新时代政治空间,表达城市的活力,提倡生态和谐、以人为本的原则

  3、整体布局

  在“三区两轴一画卷”的规划构思基础上,市民广场的景观整体架构呈古体的“川”字形。中心主轴(时空轴)穿越南北,延续着整个新城的中轴线,与北面的舜耕山和南面的体育公园形成对景关系;两侧曲线形的绿廊形成两道南北副轴,横向主轴(人文轴)则横贯东西,将周边的建筑空间融为一体,沿线将集中展现E城市的人文精粹。

  “川”字形的布局暗示出E城市山川秀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E城市山水城市的定位相吻合;由川字形也衍生出吉祥宝瓶的形式。宝瓶,是E城市古寿州窑的典型器型,也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符号,选择吉祥宝瓶形式,既与“如意金钩”的新城规划格局相呼应,又寓意着E城市人民吉祥如意、平安美满的幸福生活;宝瓶两侧环绕的曲线呈 “S”造型,也是E城市最具特点的民间艺术——花鼓灯的重要艺术特色之一。舞动的曲线烘托出一派欢腾活跃的气氛,形象地展示出E城市的城市活力与城市形象。

  3、景观构思

  (1) 中心主轴——时空走廊

  中心主轴以时空走廊作为整个广场设计的主线,由北至南不同序列的景观节点依次铺陈出E城市古--今--未来的发展之路。

  升旗亲水台:升旗亲水台形成时空走廊的第一个序列,其设计充分考虑了与北面行政中心的关系,通过弧形水面和亲水平台的处理与之衔接,将人流引入的同时又与其适当隔离。

  城市舞台:中心主轴与横向主轴的交点上设置了一个大型的下沉广场,承担地上与地下的主要交通联系,使较难处理的地下空间成为积极的功能空间,与广场融为一体。四边缓缓而下的草坡自然形成一圈看台,北面的平台上设张拉膜构筑物,形成视觉的控制焦点。半地下广场中央,雾喷涌泉池和不同的铺装材质限定出舞台空间。这里是城市生活中最活跃的精神场所,交往、休憩、观演、庆典、购物,一幕幕活生生的城市剧在此上演。华灯初上,周边的草坡上,人们或坐或躺,中心的水幕舞台光影摇曳,花鼓灯和少儿艺术表演刚刚开场,生动地勾勒出当下E城市人民充满活力的生活图景。

  未来之门:时空走廊的南端,高大的景观柱和抛物线形的跳泉旱喷广场强化了“门”的概念,穿越这一未来之门,人们将被引领向主轴序列的高潮:光明阶梯。椭圆形广场中心设雕塑喷泉池,以煤的晶体结构为原型设计了一组大型的现代抽象雕塑,描绘出E城市煤电资源经济的光辉前景。广场南侧呈放射形延伸开去,与体育公园互为因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2) 南北副轴——民俗神话之旅

  相对于中心轴线的秩序和序列感,两侧南北副轴的设计更强调生态与自由,注重空间的收放开合、错落有致。景观节点以八个民俗与神话主题文化园为主,间以小块的休闲场地和滨水小游园。

  休闲场地:除主题文化园外,沿两侧游览轴还设置了一些小型的休闲场地和公共设施,以满足市民游憩、健身、休闲等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场所和设施。

  滨水游园:地块东南和西南角的地块,沿河布置有滨水游园,以微地形处理和自由式绿化为主。两侧微微起伏的绿地烘托出中间的景观主轴,强化了生态广场的定位,也有利于整个地块的土方平衡。

  (3) 横向主轴——人文大道

  横向主轴的设计主要强调与两侧建筑空间的联系,打开了一条东西向绿廊。这里将集中展现E城市丰富的人文资源,形成一条人文大道。

  名人大道:以林荫大道的形式沿东西向展开,将人流及视线引入中央的城市舞台。沿途结合花带设置E城市古今名人的雕塑,强化人文大道的主题。

  城市广厅:城市广厅位于名人大道与建筑室外公共空间的交接处,通过铺装、光带、条石、种植等景观元素的处理使其互相渗透,有机融合,创造出具时代感的城市新景观。

  三、结语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看似毫无特点的规划前提条件下,通过地方文化的梳理和提炼,去芜存菁,提取独特而可用的元素,再以形态各异的景观手段加以呈现,可赋予城市标志性广场以不可复制的地域品格,进而提升城市的可识别性。笔者认为,在应对当下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中小城市标志性广场项目时,这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手段。具体到每个不同的项目,又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这些植根于地方文化的个性化的广场设计,将引领我们领略新时代的异彩纷呈的城市文明。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城市设计可识别性探讨
http://m.civilcn.com/yuanlin/yllw/ghsj/1495442855306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