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有意味的形式”艺术理论出发,结合符号学理论分析景观设计中地域性文化符号的意义与特征,对地域性文化元素符号化进行探讨,提出在景观形态结构中进行地域性设计、将地域文化符号化并注入到景观形象中去,总结出基于地域性文化的符号建构途径,注重景观的文脉设计,从而为人们营建出具有精神归属感与可识别性的意义景观。
关键词:景观设计,地域性文化符号;归属感;形式内涵
1 研究背景
景观的地域性决定了它的地域文化属性,景观形态的设计创作应基于其形式与内容、能指与所指、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统一、和谐。
20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理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但是,当前不少地区在城市建设方面盲目追求现代化,力图与现代化、西方化接轨。大肆对城市进行“改造”,现代没有造出来,本源却被除去,在全球化浪潮下缺乏文化自觉自省的态度。在景观设计层面表现为景观形象的复制、形式的盲目抄袭等,直接导致景观丧失地域文化认同感及精神归属感,使观者难以读出景观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多属视觉形态层面矫揉造作的趣味。
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其名著《人论》中将人定义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并非生活在一个单纯的自然世界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自己创造的符号世界之中。人类创造符号,并使人类通过符号所传达出的意义来探寻世界成为可能”。景观中的形态应是依附于视觉实体之上、表达一定内容、传递一定涵义的情感符号。据于此,文章立足于景观的地域性创作设计的理念,坚持将地域文化作为景观设计的重要参考因子,引入符号学理论学说,通过对地域文化元素进行总结,探讨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将地域文化元素符号化,使文化元素转换成可观、可知、可感的视觉形态,传承地域文化内涵。营建出具有可识别性和归属感的大众理想景观形态,进而为人类创造出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
2 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文化与符号
2.1 相关概念
《晏子春秋・问上》: “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它的形成基于不同的地理背景,地区性是地域性文化最鲜明的特征。首先反应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涉及当地的自然、经济水平、科技成就、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修养、艺术水平、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及社会行为准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地域文化亦是传统文化的子集,传统意味着传承、创新。地域文化所涉及的这些层面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都是重要参考元素。在这三者之间,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础,是后两者滋养与发展的温床,而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与显现。此三者有着源径的脉络关系,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决定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直接表现于不同地域景观特色及文化内涵的营建上。
符号学是诞生于20世纪初的新兴学科。是研究符号的学科。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可以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某种可以感觉的东西就是对象及其意义的体现者。它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它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物化的呈现,即符号的所指;另一方面它具有能被感知的客观形式,即符号的能指。在符号中,既有感觉材料,又有精神意义,二者是统一不可分的。现代符号学思想有两个源头:一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一是美国逻辑学家皮尔斯。本文将主要引用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图像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及象征符号(symb01)。
2.2 景观、地域性文化、符号的意义关系
景观是人类文化的物化形式,是不同阶段文明的标志,是记录人类历史、表达愿望和憧憬,赖以认同、皈依的理想精神空间。景观具有其地域性,生成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下,具有自身特性和文化要义。景观创作要坚守“内容决定形式”的哲学原理,又要做到“有意味的形式”,就决定了它是人类文明与大自然共同作用产生的人文景观,是人类文化产生与发展的鲜活物质见证,其应作为一定地域内人们的生活行为、文化思想、社会价值观念等体系的综合表述,做到传情达意。中国传统哲学“形神论”中关于形与意的关系论述道: “夫形者,生之舍也”,同时又指出“形具而神生”,有了形式,其意义自然而然产生; “寓意之于形”,意义是通过形式未得到具体体现的。在具体处理上,应以神制其形, “神制则形从”,倘若徒有形式,则将导致“形胜则神穷”。
地域文化生发于不同地域环境之上,景观地域性的研究分析是景观地域性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任何一个事物,只有当它最本质的特性显现并发生作用时,才具有超强的特色与深远的发展。从乔姆斯基的语构理论来看,景观的地域性,不仅仅是景观形式与表层意义上的呼应与分析,更应表现在基于对地域自然、文化、经济、技术、社会、价值观念等深层构成要素的挖掘与分析之上。只有这样,地域文化才能得以在景观形态中更好的传承、创新。同时,景观形态又被赋予深层结构内容,这二者是一对辩证的关系。
人类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智慧的先人们运用结绳记事、岩画、石刻、语言、音乐、绘画、文字等符号生动记录下了大量历史信息。有的成为整个人类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有的亦成为人类不可多得的历史人文景观,每一个图景的背后都有一段丰富而又生动的历史故事,让后世了解到过往的发展历程――技术发展、艺术发展、哲学发展、经济发展规律等具体的细枝末叶。《易,系辞下》: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孔颖达疏:“结绳者,郑康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恩斯特-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animal symbolicum)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一一通向文化之路。人类创造符号,生活在符号的世界里,并通过符号来传递信息,认知世界。文化造物,并通过物来反映出深刻的丰富的具有巨大生命力的内质。J.培特斯说:“符号学既是一种批判的洞察力,又是一种方法论。在这种意义上,符号学完全可以作为我们检验我们宇宙以及我们对宇宙理解的一种架构”。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发展片段,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用符号的方法将周边环境建成一个意义充分的世界,并通过适合的图景表现出来,体现景观的社会与人文价值。
2.3 景观中地域文化符号的特点
2.3.1 浓缩与指代性
符号作为标识。在一个多元文化发展的时
空环境下作为鲜明标志的标识事物的特征。纵观世间自然万物,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形态结构与内质,即使是同类物质在形态上也具有不同结构特征,它导致了事物形态上的差异。面对纷繁的事物我们应充分把握事物的性质,对其进行浓缩、集中、凝炼、概括、抽象。并用提炼出来的抽象概念代替某一具体事物,以求精准无误的指涉表征含意。地域性文化差异在景观层面上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景观,在景观上创作上,景观外在形式的凝练概括与其所要传达的内涵与文化信息互为辩证关系、互为依存。形式能指的凝练与所指意含的精准和谐统一,才能创造出完美的并能体现出地域文化内涵的景观形态。使读者能产生感官认知与心理体验的共鸣,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意境。
2.3.2 传播与交流性
符号作为信号。在特定的语境或与异域表述符号所传达的内容和意义,景观以求用最简洁的物化形式传播人类心理印迹和情感,释放意义,作为地域性文化信息流通与交流的工具。戴元光等这样叙述“传播本质上为信息的流通,信息只有凭借符号才能流通。”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各地文化近于趋同,文化特色面临着危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可以通过景观实体向本地区加强传播自身地域性文化,同时展现给世界,传播知识,交流经验,传继文化遗产,以求更好的发展与生存记忆空间。
2.3.3 传承与记载性
符号作为载体。景观中的地域性文化符号可反映出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性,作为各个阶段的历史与文化在物质层面的现实反映。而地域与文化特色又以景观形态为基本载体,承载文化、串联文化记忆、表征历史痕迹。优秀的景观作品应是精神层面的认知与感悟,有如一位阅历丰富的花甲老人,为当地的人们传述着这里的过去、历史的点点滴滴。正如苏珊-朗格在论及艺术作品情感与形式时曾说: “艺术作品和其他东西都起着标示某种现象事实――人们感觉如何相信着什么;生活的时间和地点;萦绕着梦境的东西――的记号作用”。据于此,我们才有可能在环境中通过符号来认知世界,促进交流与发展。
3 景观设计中地域性文化符号的表现类别及其构建途径
3.1 地域性文化符号类别
景观中的地域性文化符号可以以图像、文字、楹联、绘画、雕刻、壁画、雕塑、构筑、装置、声乐等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对传统的元素采用片段、折射、变形、扭曲、夸张、删节等艺术手法表现在设计形态上,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让一个城市家具元素做到传情达意成为可能。其中有具象和抽象艺术表现之分,按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有以下三种:1),图像性符号,具有直观的表现能力,通过模拟对象或与对象相似而构成的,其形式和内容存在着形似的关系。借助原已具有意义的事物未传达其意义。这是一种原始的意义传达方法,直接明了,“易读性”高。正如俗语所言: “一图胜干言”,具有直观、具像等特点。因此,在景观中使用地域性文化图像性符号,可以使观者更加轻松迅速地解读并获得符号传达的信息。基本可以达到“一目了然”、“所见即所得”文化体验效果。如在婺源理坑古村落中的大理石柱基,图案由多本书翻开的形状围合构成,生动直观,寓意着建筑的主人对知识的理解与渴求(图1、2);2)、指示性符号,也称标志、指征,是一种与其指示、表征对象有着某种直接关系或内在关系的符号。符号与所指涉的对象之间具有实质性的因果关系或时空上的关联。使符号信息接受者能通过符号本身指示或索引而获得被表征的符号对象的地域、历史、文化等要义,如,在婺源理坑古村落中民居建筑墙中的瓶形孔,此符号指示为一个建筑物室内通风与采光的入口,同时文化上对应谐音的“平安”,代表着出入平安等意义(图3);3),象征性符号,指形式和内容建立起来的任意性关系,与所指涉的对象间无必然或是内在的联系,基于人们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约定俗成的结果,它所指涉的对象以及有关意义的获得,是由长时间多个人的感受所产生的联想集合而来,即社会习俗。受地域、文化背景、审美观念、社会价值、伦理道德等因素影响。如,婺源古村建筑中由鹿、鹤等具象与文字变形构成的“福”字影壁景观,寓意福、禄与长寿的含意,在单独的一个文字中表达了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理解,兼具图像l生与象征性符号(图4)。以及安义前年古村古建筑群中大量出现的以蝙蝠与南瓜等动植物为原型的雕窗纹样,寓意多子多福等(图5)。又如红色作为中国的代表性颜色,具有代表国家、喜庆与传统文化的特点。面对这三种符号类别,设计时应按实际情况和表现意图,通过分析、比较及论证选用最优符号方式进行设计创作。
3.2 基于地域性文化符号的建构途径
3.2.1 符号的视觉建构
景观是由地形、植物、建筑物、绿化、小品等视觉元素组成的物质形态的综合体。应从景观的地域物质构成体出发,在景观的地形、形式、色彩、材质、科技材料因素上做足文章。1)从美学角度出发,运用美学造型规律,发掘筛选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字、图案纹样、动植物造型等已有元素进行运用及再创造,或从时代发展理念中提炼出新的符号,寓意一定的象征意涵,如青山绿水、婀娜鹤姿、浩瀚鄱湖、巍巍井冈等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隐喻江西的生态文明和发展潜力;2)运用色彩理论为指导,引用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颜色体系进行创作,同时协调周边环境色彩;3)大量运用当地特色产业材料及文化艺术产业,结合功能在景观中寓意地域支柱发展经济产业,如,将地域材料结合功能性使用物或雕塑小品的形式运用于现代景观中,增强其观赏性与可读性,设计题材可以取自本地的历史、文化典故、事件以及传统艺术作品造型。如景德镇市区道路交通设施设计中的红绿灯柱运用陶瓷材料进行设计制作,具有极强的点题效应(图6、7)。
3.2.2 符号的听觉建构
通过听觉感官的认知而取得的感受。景观中引入声响、音乐、语言符号,营造出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体验。地域文化符号的听觉建构可以从两方面出发未探究:一是具有典型的地域“方言”的语言声响体系;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从诗句中亦看出方言是中国地域性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元素,有其深层的内核结构与独立性,它集中突显了地域性格。以这种“方言”去建构景观中听觉符号,具有极强的地域指示性,如具有地方语言特色的主题歌曲。二是具有地域特色与时代背景的听觉体系;将有声的物质形态作为符号载体,着重以地方的社会发展主流理念与时代步调。这两种景观中的听觉符号均可以戏剧、歌剧、舞剧、主题音乐等艺术形态来建构地域韵律,向人们展示这里的异域风情与文化。如,江西本土文化创作的《瓷魂》,一部将景德镇独有的特色瓷作为音乐演奏乐器并以舞剧形式表现博大精深的中华陶瓷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壮丽史
诗。
3.2.3 符号的空间建构
强化景观的空间环境认知属性,注重景观自身与地域环境的关系,与周边的建筑及自然景观的节奏韵律呼应,形成协调统一的空间体验。对地域自然原型的进行模仿与再造,结合时代发展主题,利用科技材料做出一定的地形变化,摹状自然地貌与风情,如名山胜水,营造出具有一定地域形态特征的空间层次,避免一马平川的平白直叙,采取一定含蓄婉转的表达方式,将当地的地形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景观的创作雏形;同时注意与周边建筑环境形成节奏韵律互补的形式,形成富有生动变化的审美感受;注重景观自身的整体意识,融入历史时间因素,统一而富于变化,包括形式、色彩、节奏、功能等的变化,达到一种移步换景的视觉效果,同时又不乏地域特色。如,查尔斯-穆尔为意大利移民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设计中,通过等高线及变形的设计手法将意大利国家地图形态在异国他乡进行设计隐喻,充分地体现了意大利的文脉(图8)。
3.2.4 符号的综合感觉建构
是通过多种感觉的综合认知而取得的文化体验。容视觉、听觉、触觉、肤觉等综合感觉于一体在景观中进行糅合,在现实景观建筑形态中由形状、声音、纹理、颜色、材质等具体的物质形式组成综合的景观体系。其本质是由一维时间性和二维空间、三维空间性组成的四维符号系统,使人得到一种穿越时空文化的体验。如西安秦始皇陵景区的历史情景,动静集合的景区内通过歌舞剧的形式与古代场景的再现,运用服装、装饰、道具、古乐、史事朗诵等视觉、听觉、触觉等综合觉于一体的景观表现手法,生动了演绎了作为大秦国故地西安于此时代的历史、人文、社会等历史文化景观(图9)。
4 结论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陈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