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规划设计
  3. 内容

居住环境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摘 要】居住区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贴近于居民,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同时居住区的绿化水平高,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体现。 

  【关键词】居住区;生态化设计;人文关怀 

   小区在园林环境景观布局上,要从社会需求的多角度进行综合平衡,以达最佳效果。环境景观设计,既要考虑安静舒适,又必须注重因园定性,因园定位,以便于识别,使其个性有特色。居住小区的标志特征有助于形成社区的自身形象,使入住者产生家园的归属感。在同一住宅群中,做到园与园有特色,有标识,因园定象。环境景观在塑造上,应当是“以形势为身体,以山水为血脉,以植物为毛发”。做到青山翠绿,碧水长流,呈现一派祥瑞之气。按中国古典风水理论,环境景观应具有共生、共存、共荣、共乐、共雅等基本特征。其景观布局的基本原则应具有生态关联的自然性;环境容量的合理性;构成要素的协同性;景观审美的和谐性;文脉经营的承续性。在手法上,以咫尺山林显示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达到一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河万里的艺术效果。 

  笔者认为,做好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首先要去深入了解两个背景:其一,时代经济发展背景特征;其二,地域文化背景特征。房子是盖给现代人住的,环境景观是营造给现代人享用的。现代人回到自己居住的小区;主要解决两个“再生”问题:一是体力再生,二是脑力再生(亦是社区智能化主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模仿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那是向后看,忽略了我们的时代特征。传统园林景观概念源于农业社会,强调的是观赏休闲性,是封建社会士大夫、有闲阶级,将自己门前屋后理想化的产物。如果一味地克隆西洋园林景观设计,则缺乏创新,忽略了地域审美特征,很难令人产生亲和力与归宿感。我们的时代主流,仍是以大工业时代为背景的主流,尚没有完全达到信息时代的多元化,个性化阶段。因此,我们的景观设计,应以康体型景观设计为主,关注人的心身再生、人的参于性,即体力、脑力能在一个好环境中迅速得到恢复,第二天更精神抖擞地投入工作。理解了景观的设计背景,再去掌握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即景观设计的地域性原则,景观设计的使用为本原则,景观设计的物美价廉原则。 

  设计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居住区绿化主要是满足人们游憩、活动、交流的功能,其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如小游园应设计在居民相对集中且经常经过或自然到达的地方;在园林小品的设置中,应考虑到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的具体要求,在达到放松身心的作用的同时,确保其人身安全。具体表现在:重视人的全息性,人的全息性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不同的年龄段。居住区环境要为儿童提供一个认知自然的环境和景观;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娱乐和健身的场所;为老人提供一个身心放松和精神回归的家园。同时,居住区环境要为不同兴趣的人群提供丰富的景观、生态环境和生活、娱乐方式。二、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环境和景观。由于城市居民普遍生活在工业时代,有一种内在的向往自然的需求。当居住区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返朴”的生态、景观、娱乐方式与人体内的贮存信息相吻合的时候,人就会得到满足。 

  生态化设计,居住区的绿化规划,必须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以提高居民小区的环境质量,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生态化建设是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生态位、竞争、植物种群生态学、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而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使我们的居住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在我们所生活的居住区内,道路、铺装等不透水的硬质部分占很大的比例,绿地面积相对较少,这就相应的增加了热导效应;在做园林设计时,应合理分配园林景观各要素(植物、道路、建筑、山石、水体)的比例关系,重点突出植物造景,同时充分运用植物覆盖所有可以覆盖的地面,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地率和绿视率。如同样是道路地坪,石板嵌草道路要比纯铺装的道路地坪好。同样是景墙透空,栽植攀援植物景墙要比无攀援植物透空景墙更能发挥生态效益。同样是休息、绿化功能的建筑小品,花架要比亭子更能提高绿视率。(1)生态园林的景观性应该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和谐。对景观的合理设计应渊源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顺应于自然规律,包括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土壤、地形、气候等影响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只有这种认识同园林美学的融合,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更好地体现出植物群落的美,并在维护这种整体美的前提下,适当利用造景的其他要素,来展现园林景观的丰富内涵,从而使它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生态园林的景观要求人们必须十分重视和把握景观的动态性。因此,如何在居住区绿地中创造丰富的动态景观效果,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2)园林植物是意境创作的主要素材:园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来体现。但园林植物产生的意境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不仅因为园林植物有优美的姿态、丰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丽的芳名。而且园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机体,是人们感情的寄托。 

  注重植物配置,植物是园林的主体,植物配置是园林设计、景观营建的主旋律。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是构成居住区绿化景观的主题,它不仅起到保持、改善环境、满足居住功能等要求,而且还起到美化环境、满足人们游憩的要求。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植物生态要求及功能要求和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居住区绿化时植物配置还应该以生态园林的理论为依据,模拟自然生态环境,利用植物生理、生态指标及园林美学原理,进行植物配置,创造复层结构,保持植物群落在空间、时间上的稳定与持久。在选择园林植物时,要以适宜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避免盲目引进外地的园林植物品种。此外还应考虑到落果少、无飞絮、无刺、无毒、无刺激性的植物。应在充分论证实践的基础上,对规划居住小区内的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进行调查。如对原有土壤破坏程度的分析,是否有部分建筑垃圾会被就地掩埋,造成肥力土壤状况的恶化等不利条件。只有注意到这些绿化细节,才能保证绿化植物的健康生长,实现预期的景观效果。 

  在配置植物材料时,应按照自然、生态原则进行设计,通过明显的季相变化让人们感受到四季交替;在力求乔木、灌木、花草地被植物科学搭配的基础上,根据小区规模对植物的碳氧平衡进行分析,规划合理的植物配置品种和数量,达到居住区空气的碳氧平衡;通过丛植、片植、散植等种植方式,适当运用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装饰性绿地和开放性绿地相结合创造丰富多样、层次感强的园林景观。 

  在进行园林绿化总体设计前,应在统筹考虑居住小区的总体定位与规划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进行设计,避免大面积的调整,尽量减少动土方量。例如,利用土堆或土丘营造起伏的园林地形,利用低洼地开挖水池营造水景,保留原有大规格花木等。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居住区园林景观层次,还可提高园林资源的利用率。 

  总之,居住小区绿化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运用生态园林的观点,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风景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这是我们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居住环境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http://m.civilcn.com/yuanlin/yllw/ghsj/1523324862356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