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出的背景,从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地块内部等方面,阐述了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技术,从而进一步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规划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像海绵一样的城市,下雨时吸水,干旱时放水,自主调节城市干湿度。较为官方正式的海绵城市概念是指全新的城市雨涝管理概念,是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应对雨涝灾害的一种城市建设方式。其机理是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将存蓄的水释放、利用。现如今国家已将这一理念在一些城市试行,以期取得良好成效。相关专家学者也已深入探讨、研究、践行这一设想模式。
1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
1.1 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建设
现代化的城市建设,高楼林立、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使城市绿地面积逐渐减少,渗水能力严重下降,越来越多的雨水资源流入城市下水道,浪费水资源。而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一情况,更多地利用城市中的江河湖泊、绿地植被,甚至一些新研发的蜂窝型大孔渗水地砖来吸收渗透大自然的雨水,防止城市病——由降水的不确定性引起的旱涝灾害的发生。
1.2 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污水的排放,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作为城市的一员、海绵城市的建设者,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刻不容缓。而海绵城市建设正是通过建设水系湿地、绿地广场、城市道路、地块内部消化等方式来发挥其作用,而这些措施便于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
1.3 充分利用自然水资源
之前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公益广告——大自然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可见水资源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往的城市模式,雨水多数是通过井盖等雨水收集设施流入城市下水管道,干净清澈的大自然之水直接流入地下雨水管无疑是对珍贵水资源的最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沿海城市受季风影响,夏季强降水甚至台风、风暴很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当地经济乃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充分利用水资源,减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损失。基于上面提到的三种情况,海绵城市的建设必将对缓解城市“旱涝”灾害,减轻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城市化进程起到巨大作用。
2 经验介绍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坐落于浙江杭州市区西部,属于西湖区,距西湖约5 公里,为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
主要做法和经验:(1)通过农居搬迁、河道清淤、植物复种、生态驳坎、房屋整修等各种措施,对西溪湿地的水体、地貌、动植物资源、民俗风物、历史文化等进行科学的保护和恢复,从而打造杭州特有的湿地生态品牌。(2)为了保护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湿地内全部实行管网配置。经使用后的污水完全纳管排放,一改过去污水直排对西溪湿地水质和环境的影响。(3)农居拆迁后,留下的裸露地表,在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植被的基础上,采用乡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4)在满足工程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工程摒弃了生硬的石坎,均采用活柳树桩护堤护岸的生态护坎。营造大水面、浅滩和水草地,使更多的植物、昆虫和鸟类能在西溪找到合适的生存、繁殖地。
3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潜江曹禺公园三期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设想
3.1 用地范围
北起汉江、西至东荆河、南至潜阳西路、东至百里长渠与章华北路,面积约21.4平方公里。地块内现存大片水域和自然形成纵横交错的水上走廊。具备优良的原生态河湖水乡地理特征,是城市中不可多得的水乡生态资源。
3.2 规划理念
以“承文化底蕴,建生态潜江,活湿地资源”的理念打造具有水乡园林特色的生态湿地观光区,扩大潜江市旅游空间,带动新城区和第三产业服务市场的发展。
3.3 规划定位
将曹禺公园三期打造成为“绿色、人文、健康”的城市名片,展示潜江水乡园林、戏曲之都、幸福潜江的城市魅力。
3.4 规划结构:“一心两带三区段”
“一心”——曹禺公园
“两带”——东荆河休闲观光带和百里长渠滨水带(规划地块区域内拥有7千米长百里长渠景观带和11千米长东荆河水岸线,水岸自然景观条件较好。)
“三区段”——居住片区、综合服务配套区和生态防护区
“一心”:曹禺公园
(1)对地块内深河村三组、四组部分村民住宅进行搬迁,原址打造特色民俗村,建设潜江民俗文化为主题的风情游览区。
(2)贯通百里长渠、罗潭河等水系,与曹禺公园水系相联通,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调蓄城市洪水,建立持续健康的水环境。
(3)城市污水与雨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
(4)保育现有的池塘、湖泊、林地、植被,按湿地生态群落调整配置植物、物种群落,创造良好的供生物栖息的湿地生态环境。
4 海绵城市理论规划建议
4.1 以东荆河及其观光景观带为主轴,建立城市内河生态廊道
结合两个居住区段的用地属性,分区段设计景观廊道、文化廊道和休闲廊道,强化城市街区和东荆河景观带之间的联系。
4.2 提出景观区内各河渠生态恢复与改造设想,建立持续健康的水环境
(1)满足防洪安全要求:按照百年一遇洪水设防;以路代堤,堤路结合,形成封闭的防洪安全线;梳理主河道,贯通百里长渠、罗潭河等水系;滨水绿地以疏林草地为主,植物配置要保证防洪安全;利用湿地调蓄洪水。
(2)城市污水与雨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
(3)岸线的生态处理:依托东荆河的自然式堤岸,在居住休闲景观区段利用亲水平台、栈桥、卵石滩、沙滩浴场、健身步道等元素对岸线进行整体设计,美化岸线景观,为市民提供亲水空间。
4.3 挖掘城市历史和文化元素,提高城市文化品味
重点整治区域内历史遗迹的周边环境,为历史文化展示和体验提供舒适美观的环境。
4.4 控制滨河城市景观界面,确立城市风貌特色
打破滨水城市“墙”,预留和控制景观视线通廊;控制滨河建筑高度和层次,丰富沿河天际线;利用绿化“柔化”滨河景观立面。
5 结语
海绵城市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所产生的新兴的城市形态,也是新型城市理念,其发展顺应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的发展观念,在未来将会进行更广泛地推广。无论是水系湿地还是绿地广场,亦或是城市道路、地块内部规划,这些都是海绵城市应具备的硬件设施。我们要做的就是掌握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利用海绵城市建设政策,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建设我们独一无二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