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阐述了生态园林的概念和科学内涵,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在不同的生态园林空间中,无论是以植物为主景或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共同构成主景,在植物配置上都要注重它的原则、配置方式、艺术手法、植物种类的选择、数量的确定,最后提出了植物配置时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 生态园林;植物配置;原则;方式;艺术手法;造景类型
生态环境失调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人类的生存不仅需要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更需要一个协调稳定、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生态园林的产生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顺应时代发展和人类物质、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1 生态园林的概念和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应用系统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生态园林至少应包含3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能够美化环境,创造宜人自然景观,为城市人们提供游览、休憩的娱乐场所;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三是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 生态园林的设计原则
2.1 统一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过于繁杂的色彩也会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但太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就会显得单调呆板。因此,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
2.2 调和的原则
植物景观设计时都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地,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
2.3 均衡的原则
这是植物配置时的一种布局方法。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置,景观就显得稳定、比较顺眼。如色彩太浓重、体量太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种类,给人以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减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植时有规则式均衡(对称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及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
2.4 韵律和节奏的原则
配置中有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韵律感。如在高耸毛竹林间,隔50~100m就种植1株高大的枫香、银杏,游赏时就会感到不那么的单调,人如走在画中,有一定的韵律感变化。
3 植物配置方式
3.1 自然式配置
自然式的树木配置方法,多选树形或树体部分美观或奇特的品种,以不规则的株行距配置成各种形式。
(1)孤植。单株树孤立种植。孤植树在园林中,一是作为园林中独立的庇荫树,也作观赏用。二是单纯为了构图艺术上需要,主要显示树木的个体美,常作为园林空间的主景。常用于大片草坪上、花坛中心、小庭院的一角与山石相互成景之处。
(2)丛植。1个树丛由3~5株同种或8~9株异种树木不等距离的种植在一起成一整体,是园林中普遍应用的方式,可作主景、配景、背景或隔离措施。配置宜自然,符合艺术构图规律,求得既能表现植物的群体美,也能表现树种的个体美。
(3)群植。以2种乔木为主体,与数种乔木和灌木搭配,组成较大面积的树木群体。
(4)带植。林带组合原则与树群一样,以带状形式栽种数量很多的各种乔木、灌木,多应用于街道、公路的两旁。如用作园林景物的背景或隔离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树屏。
3.2 规则式配置
(1)行植。在规则式道路、广场上或围墙边沿,呈单行或多行,株距与行距相等的种植方法,叫作行植。
(2)正方形栽植。按方格网在交叉点种植树木,株行距相等。
(3)三角形种植。株行距按等边或等腰三角形排列。
(4)长方形栽植。正方形栽植的一种变型,其特点为行距大于株距。
(5)环植。按一定株距把树木栽为圆环的一种方式,可有1个圆环、半个圆环或多重圆环。
(6)带状种植。用多行树木种植成带状,构成防护林带。一般采用大乔木与中、小乔木和灌木作带状配置。
4 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
4.1 对比与衬托
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在树丛组合时,要特别注意相互间的协调,不宜将形态姿色差异很大的树种组合在一起。运用水平与垂直对比法、体形大小对比法和色彩与明暗对比法3种方法比较适合。
4.2 动势与均衡
各种植物姿态不同,有的比较规整,如杜英;有的有1种动势,如松树。配置时,要求植物相互之间或植物与环境中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植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和季节的变化,不要因此产生不平衡的状况。
4.3 起伏与韵律
韵律有2种:一种是“严格韵律”;另一种是“自由韵律”。道路两旁和狭长形地带的植物配置最容易体现出韵律感,但要注意纵向的立体轮廓线和空间变换,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这样才产生节奏韵律感,尽量避免布局呆板。
4.4 层次与背景
为克服景观的单调,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多层的配置。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相间分层配置,可以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背景树一般宜高于前景树,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绿色屏障,色调加深,或与前景有较大的色调和色度上的差异,以加强衬托。
5 植物种类的选择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和形态特征。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一是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配置树种,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显重要。以地处亚热带地区为例,最新推荐使用的优良落叶树种,乔木类有无患子、栾树等;耐寒常绿树种,乔木类有山杜英等。二是要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条件配置树种。例如,杜鹃、茶花、红花继木等喜酸性土树种,适于pH值5.5~6.5、含铁铝成分较多的土质,而黄杨、棕榈、夹竹桃、枸杞等喜碱性土树种,适于pH植7.5~8.5、含钙质较多的土质。三是要根据树种对太阳光照的需求强度,合理安排配置用地及绿化使用场所。四是要根据环保的要求进行配置树种。在众多的树木之中,有许多不仅具有一般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还具有防风、固沙、防火、杀菌、隔音、吸滞粉尘、阻截有害气体和抗污染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园林、绿地、工矿区、居民区配置林木时,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配置适宜的树木。例如,在排放有害气体的工业区特别是化工区,应该尽量多栽植一些能够吸收或抵抗有害气体能力较强的树木,如广玉兰、海桐、棕榈等树木。五是要根据绿地性质进行配置。各街道绿地、庭园绿化中,根据绿地性质,规划设计时选择适当树种。如设计烈士陵园绿化,树木选择常绿树和柏类树,表示烈士英雄“坚强不屈”高尚品德;在幼儿园绿化设计,选择低矮和色彩丰富的树木,如红花继木、金叶女贞、十大功劳,由红、黄、绿三色组成,带来活泼气氛。还要考虑不能选择有刺、有毒的树木,如夹竹桃、构骨等树木。
6 生态型造景的类型
生态型造景是按照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运用生态工程创造各种类型和结构的、能够长期稳定共存的复层混交立体植物群落,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1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
观赏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态园林中植物配置的重要类型,多选择观赏价值高、多功能的园林植物,运用风景美学原理,经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构成一个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整体,体现多单元、多层次、多景观的生态型。观赏型植物群落中季相变化应用最多,园林工作者在设计中应讲究春花、夏叶、秋实、冬干,通过对植物的合理配置,达到四季有景。众多优秀园林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经过合理的配置呈现出迷人的景色,让游人一年四季享受美妙的景观变化。
6.2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态结构,利用植物有益分泌物质和挥发物质,达到增强人们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在公园、居民区,尤其是医院、疗养院等医疗单位,应以园林植物的杀菌特性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植物的吸收二氧化碳、降温增湿、滞尘以及耐阴性等测定指标,选择适用于医院型绿地的园林植物种类,如具有萜烯的松树、具有乔柏素的柏树、具有雪松烯的雪松、香花中的芳香植物等。
6.3 耐污型人工植物群落
以园林植物的抗污染特性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吸收污染物特性等测定指标,进行分析,选择出适于污染区绿地的园林植物。以通风较好的复层结构为主,组成抗性较强的植物群落,有效地改善重污染环境局部区域内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对人们健康有利。
6.4 知识型人工植物群落
在公园、植物园、动物园、风景名胜区收集多种植物群落,按分类系统,或按种群生态系统排列种植,建立科普性的人工群落。植物的筛选,不仅着眼于色彩丰富的栽培品种,还应将濒危和稀有的野生植物引入园中,既可丰富景观,又保存和利用了种质资源,激发人们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6.5 文化型人工植物群落
特定的文化环境如历史遗迹、纪念性园林、风景名胜、宗教寺庙、古典园林等,要求通过各种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环境氛围,形成不同种类的文化环境型人工植物群落,从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主观感情与宏观环境之间的景观意识,引起共鸣和联想。
6.6 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
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建设生产型人工植物群落,发展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花、果、草、药和苗圃基地,并与环境协调,既满足市场的需要,又增加社会效益。例如:植物群落桧柏+银杏―接骨木+连翘―金银花+芍药,以药用植物为主,尽可能创造景观变化。连翘春季夺目;金银花、芍药等春夏之季竞相争艳;秋季银杏渲染片林景色,果实又可入药(为名贵中药材);冬季桧柏苍翠打破萧条景象。因此,该植物群落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亦可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为就近及远道市民提供游憩、观景的场所。
7 注意事项
7.1 合理配置植物群落
每一种植物群落应有一定的规模和面积,并具有一定的层次,来表现群落的种类组成,规范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保证群落的发育和稳定状态,群落中组合不是简单的乔、灌、藤本、地被的组合,应从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较稳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寻找生长健康、稳定的组合,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学和园林美学原理,建立适合城市生态系统的人工植物群落。
7.2 遵从“互惠共生”原理,协调植物之间的关系
互惠互生指2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例如:兰科植物、云杉、桦木、雪松、核桃、桑等植物与菌根具有共生关系;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可见在配置植物种类时,也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
7.3 植物配置应突出地方特色
由于各个城市的规模都不一样,经济发展也不平衡,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差异很大,城市绿化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融合地方文化特色。只有把握历史文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地方风格,才能提高园林绿化的品位。城市中空气污染、土壤理化性能差等因素不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所以在选择植物时应以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为主,大量的乡土树种不仅能较快的产生生态效益,而且能体现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