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园林绿化
  3. 内容

花木文化与园林植物配置

摘要:围绕花木文化与园林植物配置的关系,论述了花木在园林中关化和优化环境中的作用,分析了花木文化与花木特征的关系,并把人们对花木特征的认识应用到园林建造中,提出了园林配置的主要原则。目的是为园林设计提供一种文化和审美理念,并用这种理念来引导园林植物的配置。 
关键词:园林;花木;花木文化;花木特征;植物配置 
园林作为休憩和赏景的场所,在人们休闲娱乐和审美情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中国的园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当今的园林建设中,传承中国的园林文化,并使其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是我们园林设计者应当承担的责任。花木是建园的基础,是园林的灵魂,园林设计必须发挥花木在园林中优化环境和美化环境中的作用。这就需要了解花木文化和花木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运用到园林植物配置中,既达到植物配置的科学性,又达到它的艺术性,营造园林的优雅环境,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1.花木在园林中的作用 
园林就是人们利用改造天然地貌或人为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植和建筑布局,形成供人们观赏、游憩和居住的环境。也就是说,园林是人对自然界改造的结果,是人类营造的自然环境。而山水、花木和建筑,三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构成园林的3大要素。其中花木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园林中如同画龙点睛之笔。据说,汉武帝在修上林苑时,群臣曾自各方献名果异卉3000余种。可见,园林的营造离不开花木的种植,也可换句话说:造园就是以种植花木而起家,以花木为基础。有了花木,园林才舒适宜人、惟妙惟肖。 
1.1美化环境作用 
按照美化环境的需要,园林中的山水、建筑和花木,要相互搭配、融为一体。而花木的作用,就是把山水和建筑联系起来,达到装点山水、衬托建筑的目的。园林的美化,就是借助花木的颜色、形态、气味等,呈现给人们美景。正如杨鸿勋在《江南园林论》中所提出,园林花木具有九大造园功能:“隐蔽园墙,拓展空间;笼罩景象,成荫投影;分隔联系,含蓄景深;装点山水,衬托建筑;陈列鉴赏,景象点题;渲染色彩,突出季相;表现风雨,借听天籁;散布芬芳,招蜂引蝶;根叶花果,四时清供”。这是对花木美化环境作用比较全面的概括。 
1.1.1视觉景观。花木的色彩和形态为人们提供视觉美感,人们对色彩的需求不是单调的。花木色彩的多样性,恰恰满足了人们对色彩的需要。绿色是生命之色,它有益于人们开阔视野;红色是热烈之色,它使人们感情奔放;白色是纯洁的象征,给人以淡雅和清新的感觉;紫色是神秘的色彩,给人高雅的感觉。另外,花木的姿态参与园林视觉景观的形成,为人们提供形态美感。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种特性显得大巧若拙。柳以柔为美,微风拂来,垂柳依依,“轻盈袅袅占年华,舞榭妆台处处遮”。总之,花木的色彩和形态,为人们提供了视觉美感。 
1.1.2听觉、嗅觉等景观。花木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感观。例如,在苏州园林拙政园的“留听阁”,可领略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之情,也体现了荷叶“听雨”的功能;“听雨轩”取“雨打芭蕉淅沥沥”之意,是借雨打芭蕉而产生的声响效果来渲染雨景气氛。花木的香味沁人心脾,令人身心爽朗。将花香用于园林造景,更可以悦性怡情,倍增游兴。例如苏州园林留园中的“闻木樨香”,拙政园中的“雪香云蔚”和“远香益清”(远香堂)等景观,无非都是借桂花、梅花、荷花等的香气袭人而得名的,从而吸引游人前来分享花木的芳香。 
1.2优化环境作用 
花木在园林中不仅具有美化环境的意义,还具有优化环境的作用。花木在净化空气、改善小环境的气候、净化水源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1.2.1花木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大气的污染表现在气体灰尘增加上,随之而来的是细菌的繁殖。而花木正是通过滞留、吸附、过滤灰尘,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凡是有花木的地方,气体中的尘埃量可减少56.7%,使霉和细菌减少50%。郁郁丛生的花木之所以能给人带来空气清新、环境宜人的感觉,是花木净化空气作用的体现。 
1.2.2花木有改善小环境气候的作用。人们的生存环境,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工业大气的排放导致温室效应,为了缓解,则需要借助植物的力量。花木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种植花木,可以使气温降低3-5%,可以使空气的湿度提高10%-20%。在炎炎盛夏,凡是花木繁茂之处,都会为我们带来清爽宜人的感觉。 
1.2.3花木有净化水源的作用。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存环境需要优质的水源。工业废水的排放,使我们生活用水的质量下降。治理水污染,净化水源,除了遏制污水的排放之外,就是借助于花木。许多花木是通过吸收水中有害物质来净化水源的。有些花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这样污染物质就作为营养成分储藏到植物体内,从而使水质得到净化和改善。 
2.花木文化与花木特征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外部事物认识的成果。花木文化就是人对花木认识的成果。花木文化的形成,需要人们认识花木的特征,并对其产生美的感受。研究花木文化,了解花木特征,才能实现对园林植物的最佳配置。 
2.1花木文化 
所谓花木文化,就是花木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它文化门类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与花木关联而又独立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信息的总和。花木文化,是人们在对花木的本质与特征的认识以及人们对自身美好愿望的表达中产生的。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了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植物,这些植物成为我们欣赏的对象,也成为构建花木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如果说花木文化是美丽的花朵,而花木则是支持花朵生长的水分和营养。此外,人们对情感的抒发和对理想的追求,往往是借助于花木来实现的。比如,我们经常说,“姑娘像绽放的花朵,美丽动人”;“英雄如挺拔的松柏,意志坚强”,这实际上都是通过花木来表达人的思想和愿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花木文化,可见,花木文化是人和花木相结合的产物。   花木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文学艺术是其中一种。我国的古诗充满了对花木的赞美。“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是对柳树的赞美,把柳比作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美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满地黄花堆积”等,这些诗句都是通过描写菊花的特征,来表达诗人的情感。除了诗句外,还有许多成语,如““胸有成竹”、“出水芙蓉”、“人面桃花”等都是借助花木达到对人的姿态和品质的赞誉。民俗节日和生活习惯,也是花木文化的表现形式。“母亲节”往往和康乃馨相联系,为了表达母爱,人们将康乃馨献给伟大的母亲;“情人节”和婚礼仪式总是和玫瑰、百合相伴随,情侣和爱人之间,用这些花卉来表达爱的热烈和永恒的感情;赠送老人牡丹或翠柏,以表达健康长寿的祝福;在外交活动中,常以橄榄表达和平的愿望。这些都是最为常见的花木文化表现形式。 
2.2花木特征决定花木文化 
花木文化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更多的是花木本身令人惊奇的造化。花木文化是以对花木特征的认识为基础的,当然在花木文化中也渗透了人的许多情感。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因为人们把这3种植物视作具有共同的品格。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因此在园林中常用于烈士陵园,纪念革命先烈。竹是中国文人最喜爱的植物,它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难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梅更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毛主席诗词中用“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来赞赏梅花不畏强暴的独特气质、虚心奉献的精神以及象征其坚贞不屈的品格。 
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得,不趋炎热。合而观之,有一共同点,都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于是,它们常被文人雅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其中,兰被认为最雅,绿叶幽茂、柔条独秀,无娇柔之态,无媚俗之意,香最纯正、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堪称清香淡雅。菊花耐寒霜,晚秋独吐幽芳,赞赏菊花不畏风霜恶劣环境的君子品格。 
另外,莲花被誉为品德的高尚。“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莲花的高洁,体现了有道德的人是十分可贵的。“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表现出作者清新素雅的居住环境,突出了其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景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正是因为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像人形的臃肿的根,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才使得鲁迅留恋在百草园中自由快乐的童年;正是因为白杨树的伟岸,参天耸立,不折不挠,人们才高度赞美白杨树平凡的形象,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和顽强的斗志;正是因为凤仙花的美丽和迷人的香气,才使得泰戈尔在诗中写到“这是三月的明月之夜,风仙花的芳香在空气中弥漫,我的长笛被丢弃在地上,你的花环还没有编完”。这样美丽的诗句。总之,花木文化反映了植物特征。 
 3.园林植物配置原则 
以上的论述表明,花木文化是人们在认识花木中逐渐形成的,又对园林的植物配置发挥了引导作用。我们所进行的园林植物配置,就是把花木文化应用到建园中。如何使花木文化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得到充分体现,实现植物配置的合理与审美需要,就要遵循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在园林设计中,对于植物的配置,应当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既要使植物适应生态环境,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植物的意境美。 
3.1科学性原则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是园林植物配置科学性的基础。植物个体的生态习性不同,对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空气等都有特殊的要求,群体中还涉及各种植物相互关系,这就要营造多种植物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因此,如果要对风景林进行改造,必须尊重土壤的理化性质。在城市土壤中,多砖砾瓦块、钢筋水泥、石灰,一方面要选择对这种土壤抗性强的树种,另一方面要研究如何改良这种土壤。由于城市土壤密实度很高,土壤中缺乏空气,很多植物的须根扎不下去,就从铺装、砖缝中钻了出来。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土壤中如果没有一点砖砾瓦块,对根系的生长并不利,但是过多的砖砾瓦块又导致灌溉水的流失。研究表明:土壤中砖砾瓦块的含量在20%-30%比较合适。又如,城市中高层建筑林立,由于冬夏太阳的高度不同,一天当中从早到晚的光照强度和四季的光照强度不同,因此建筑四周阴影里的光照情况不同,只有了解了这些地点的光照情况,以及需要栽植在阴影里的植物所需光度,才能事先判断该植物是否能正常生长发育。 
3.2艺术性原则 
园林植物配置中的艺术性,就是把形式美的法则应用到植物配置之中,以便给人们提供美的享受。这就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3.2.1整齐一律与多样统一的原则。植物配置时,树的形态、颜色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但如果平铺直叙,又会单调呆板。因此,要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运用重复的方法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如街道绿带中的行道树,用等距离配植同种、同龄乔木树种,或在乔木下配植同种、同龄花灌木,这种精确的重复最具统一感。 
3.2.2对比与调和的原则。植物配置时要注意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分为形态的对比和色彩的对比。如南京中山陵两侧用高大的雪松与雄伟庄严的陵墓相协调,又如绿篱中紫叶小檗与金叶女贞的搭配,色彩对比强烈,呈现跳跃新鲜的效果。 
3.2.3对称与均衡的原则。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植,景观就显得稳定。色彩浓重、体量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给人以沉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简少、质地细柔、枝叶稀疏的植物,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如一条蜿蜒曲折的园路两旁,在路右侧若种植1棵高大的雪松,则邻近的左侧须植以数量较多,单株体量较小,成丛的花灌木,以求均衡。 
3.2.4韵律和节奏的原则。在植物配置中,要掌握有规律的变化原则。无论是植物的颜色还是形态,以大体等距离的时间或空间重复出现,都会产生节奏。而韵律又表现出一种特有的韵味和情趣。如相隔50m或100m就配植1棵高大的行道树,人们在沿径游赏时,就会有韵律感的变化。 
3.2.5比例与尺度的原则。世界上事物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关于事物形体的比例也是多样的。人们最常见的一种恰当的比例关系,就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0.618:1)。德国数学家阿道夫・蔡辛曾断言:宇宙之万物,不论是树木花草,还是飞禽走兽,凡是符合黄金律的总是最美的形体。在植物配置中,必须处理好植物距离的比例关系,使之尽可能地符合黄金分割律,这样才能让人感到植物之间的和谐美。 
 4.结论 
花木在园林配置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花木的园林配置对于环境的美化作用和优化作用。而能够做到美化环境和优化环境,又是同花木文化联系在一起的。花木文化是人们在对花木的认识中形成的,同时又引导着人们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所以,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很好地认识植物的特征和习性,了解不同植物之间的关系,把花木文化自觉地应用到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建造园林是人化自然的过程,既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也要反映人的审美需要。因此,园林植物配置与花木文化有密切联系,既要体现科学性,又要体现艺术性。只要我们掌握花木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并遵循园林配置的基本原则,就能营造出文化气息浓郁、植物配置得体、环境优美怡人的园林景色。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花木文化与园林植物配置
http://m.civilcn.com/yuanlin/yllw/lvhua/1502682374329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