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统的植物造景强调植物景观的视觉效应,但随着生态园林建设的深入和发展,赋予了其更多更广的内涵。从植物造景的概念出发,结合菏泽市实际,探讨了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几个基本问题,包括植物造景的概念、要求、功能、植物多样性以及植物造景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等方面内容,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造景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植物造景;景观设计;应用;山东菏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174-02
1 植物造景的概念演变
植物造景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关专家和决策部门针对当时园林建设中建筑物、假山、喷泉等非生态体类的硬质景观较多的现象再次提出的生态园林建设方向,即要以植物材料为主体进行园林景观建设。植物造景的提出,对生态园林建设、经济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植物造景主要是指利用植物来创造景观,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以供人们观赏。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园林建设观念的改变,植物造景也被赋予了更深刻、更广泛的含义。人们对植物造景的理解也不能局限在利用植物营造视觉效果上,要更多地关注其内在的生态、文化上的含义。要以生态和谐的观念为指导,建立一个完善、多功能、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2 植物造景的要求
2.1 植物造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性
要创作“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即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这是植物造景的一项基本原则。
2.2 植物选择应适应当地生态环境
植物种类的选择要考虑树种特点,坚持适地适树,如果树木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不能达到造景的要求;如果所设计的栽培植物群落不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也就难以成长发育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所以掌握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其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等是搞好植物造景的基础。
菏泽市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3 ℃,多年平均降雨量697 mm,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 582 h,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适宜众多花卉和树木的生长。在选择植物景观时,要充分考虑气候因素,适合的常用造景材料如下:常绿乔木有:樟树、女贞、广玉兰、雪松、五针松、罗汉松、龙柏等;落叶乔木有:楝树、合欢、喜树、垂柳、白玉兰、银杏、马褂木等;常绿灌木及小乔木有:苏铁、杜鹃花、茶花、含笑、火棘、南天竹、桂花、夹竹桃、红花檵木、小叶女贞、大叶黄杨、小叶黄杨等;落叶灌木及小乔木有:红枫、月季、桃花、梅花、迎春、樱花、紫叶李、海棠、紫薇、小檗、红瑞木、紫玉兰、紫荆、木槿等。
2.3 植物群落配置的合理性
在选择植物材料时,要注意树种的色彩美和形态美,注意其风韵美,注意选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植物。在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建设中植物材料的选择与搭配更要考虑其自身以及植物群落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从生态效益上讲,“复合混交层”(指不同乔、灌、花、草合理搭配所构成的植物群落)的应用更为合理,而且它展示了一种更为自然、富有野趣的风景;不同树种的科学搭配构成的植物群落更加稳定长久,从长远来看更利于调节城市环境的生态平衡和起到对环境的净化作用。一般植物的配置过程中,在满足各植物生态习性的条件下多采取乔、灌、花、草相结合,落叶树和常绿树相结合的形式,以草坪为背景,以几种高大乔木(落叶、常绿)为基调树种,用几种花灌木以及其他花草进行点缀,能够达到生态效益、美化环境的双重作用[1-3]。 根据自然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外貌、季相,结构(垂直结构与分层现象),群落中各植物种间的关系等科学性理论基础,合理确定植物配置中,乔木与灌木、落叶与常绿、快长与慢长树种的比例。良好的植物造景应该做到植物配置得当,上木、下木、地被层次分明,种类多而不乱,层次密而不俗,色彩丰富而活泼。
例如在快、慢树比例确定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城市绿化面貌,盲目种植速生树种。速生树能迅速形成绿化面貌,但他们往往寿命短。长大后虽然绿树成荫,但由于衰老要砍伐更新再种小树,群众往往不能理解,会产生较大意见,同时也影响了城市景色。慢长树种往往长寿,能使城市绿化景观有一相对长的稳定时期,但在小树阶段难以达到园林绿化功能的需求。因此,将快长树与慢长树间隔配置,快长树迅速成荫,待其要影响慢长树生长,且慢长树也已长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坚决地去掉快长树,留下慢长树,这样就不会影响绿化面貌。
与四季分明的地区相比,菏泽市的植物景观设计在季相方面有所欠缺,尤其是秋、冬季。目前菏泽市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地覆盖率在山东省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城区绿化要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遍提高绿地覆盖率,规划期内城区绿地覆盖率应达到40%以上;二是在城市广场建设中,既要重视草坪建设,也要重视乔木种植,乔灌木应占绿地面积的2/3,并且尽可能形成片林,提高林木对城区大气污染和噪声的衰减弱化作用,增加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三是重点突出。在火车站、汽车站等游客集散地以及城区铁路两侧要通过绿化营造菏泽城市特色和塑造城市形象;四是在树种选择上注意季相多样性,注意植物配置的比例[4-6]。
3 植物造景的功能
根据园林树木的三大功能(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美化功能及结合生产功能)进行植物种类选择及规划。一个城市要根据绿化类型及园林功能来选择树种。
3.1 改善环境生态功能
面通过几种不同树种配置模式来介绍植物造景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
3.1.1 生态观光型模式。按照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以达造景富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浓郁、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目的。
3.1.2 生态保健型模式。一些植物具有吸收有毒化合物或者其分泌物能够杀死有毒生物的特点。根据植物的这一特点,在造景过程中合理选用,不但能够营造美好的景观效果,而且能够起到杀菌、消毒,净化空气的作用,将美化环境和生态保健功能相结合,收到良好的结果。
3.1.3 生态环保型模式。在交通流量大或周边环境污染较大的居住区,配置具有吸收有害气体、吸附粉尘、削减噪音等功能的植物,发挥其生态环保效应。这种植物造景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发挥生态环保效应,其观赏效果可以适当考虑,但不是最主要的考虑内容。
3.2 市内行道树种蔽荫、美化功能
市内行道树多选择蔽荫功能较强的树种,一般要求树大荫浓、树冠整齐、主干通直;生长较快、长寿、耐修剪、耐移植、耐瘠薄、抗污染;树身洁净,没有恶臭或有刺的花、果(如银杏或构树就要选择雄株)等。如南方各省夏日炎炎,蔽荫功能要求较强,所以要多选用冠大荫浓的树种。菏泽地区气候夏天炎热,但冬季寒冷,因此以落叶树种为主,秋季来临,树叶凋落,明亮的阳光透过枝桠落在路人身上分外暖和。落叶树一年之中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丰富城市四季景色。受污染的叶片,每年更新1次,也可以减少树体受害。
3.3 建筑、雕塑的烘托
植物的枝叶呈现柔和的曲线,不同植物的质地,色彩在视觉感受上有着不同差别,园林中经常用柔质的植物材料来软化生硬的几何式建筑形体,如基础栽植、墙角种植、墙壁绿化等形式。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玲珑精致的建筑物四周,要选栽一些枝态轻盈、叶小而致密的树种。高层建筑前种植低矮圆球状植物,对比中显得建筑的崇高;低层建筑前种植柱状、圆锥状树木,使建筑看来比实际的高。巧妙地运用植物的线条、姿态、色彩可以与建筑的线条、形式、色彩相得益彰。
现代园林中的雕塑、喷泉、建筑小品等也常用植物材料做装饰,或用绿篱作背景,通过色彩的对比和空间的围合来加强人们对景点的印象,产生烘托效果。一泓池水,晃漾弥渺,虽然有广阔深远的感受,但若在池中、水畔结合植物的姿态、色彩来组景,使水景增添几多颜色。园林中山若起伏平缓,线条圆滑,种植尖塔状树木后,就改变了对地形外貌的感受而有高耸之势。
3.4 形成地域特色景观
根据环境气候等条件选择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形成观赏景点,开发旅游市场,助推经济发展。这一点可以以菏泽栽培牡丹为例。菏泽古称曹州,为黄河冲积平原,土质肥沃,半淤半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在气候、雨量、土壤等方面,都很适合牡丹生长。宋时牡丹以洛阳为多,自明开始,种植中心已移至曹州。《曹南牡丹谱》载:“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菏泽牡丹在中国牡丹发展史上独领风骚逾500年,全区目前牡丹种植面积达逾6 666.67 hm2,每当谷雨时节,牡丹竞开,万紫千红,香飘数里,游人如织,汇成人与花的海洋,盛极一时。这不仅提高了菏泽市的知名度,还为城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1992年开始,经国务院批准,菏泽市举办了首届“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特邀朝鲜、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十余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及花卉商人参加,同时举办了大型的牡丹定货会,将菏泽牡丹推向世界。
4 植物造景的植物多样性
众所周知,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是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的基础和实现城市多样化景观的前提,也是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园林生态系统如果过于结构简单,就其本身来说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容易遭受病虫害的袭击。增加植物种类能够提高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养护成本与使用化学药剂对环境的危害。因此,如何实现绿地群落树种多样性,是园林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菏泽市是林业大市,地处鲁西南平原区,生境类型相对均质化,加上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野生植物资源贫乏,植物物种多样性程度比较低。根据资料显示,菏泽市目前的主要林地为河堤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用材林和果林等几种类型,防护林主要树种为杨树、泡桐、榆树、柳树等。2005年,杨尺蠖虫灾在菏泽市8县2区的50多个乡镇发生,面积逾4万hm2。由于树种单一,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为杨树病虫害的大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危害品种主要是抗病性较差的中林46杨。通过近几年的建设,菏泽市城区和各县区的植物种类已经相对丰富了许多,但还是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提高植物多样性。一是要根据造景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造景植物,进行合理搭配,构成和谐的生态群落。二是要通过健全的专业性科研与推广机构,进行种苗繁育、引种试验等工作,为进行园林绿化等多样性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在推广园林绿化树种过程中,及时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园林绿化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以确保园林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合理培育和推广乡土树种。
5 植物造景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
中国植物栽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很多诗、词、歌、赋和民风民俗都留下了歌咏植物的优美篇章,从欣赏植物的形态美升华到欣赏植物的意境地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传统文化中,植物往往被赋予了很多文化内涵,如松的永恒、竹的虚心、兰的情操、海棠的娇艳、杨柳的多姿、牡丹的富华、芍药的尊贵、玫瑰的灼热,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牡丹是中国传统名花,株型端庄,花姿典雅,雍容华贵,鲜艳富丽,被誉为“百花之王”、“国色天香”,位居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对菏泽市来说,牡丹是菏泽市的骄傲,菏泽市人民对牡丹有着特殊的情感,赋予她崇高的精神内涵,创造并丰富发展了独特的牡丹文化。菏泽人喜欢种牡丹、画牡丹、说牡丹、唱牡丹,以牡丹为主题的诗歌、戏剧、音乐、绘画及园林作品层出不穷,牡丹已成为菏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曹州“牡丹、芍药各百余种,土人植之,动辄数十百亩,利厚于五谷。每当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曹州三月花似海”,“花城”成为古曹州城的一大特色。“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现有“曹州牡丹园”、“古今园”、“百花园”等大型牡丹观赏园林。牡丹作为菏泽的乡土植物,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兼具观赏性和文化性,其开发和利用价值巨大,应该在继承牡丹种植传统的同时赋予牡丹时代的特征。
6 参考文献
[1] 王磊,汤庚国.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J].林业科技开发,2003,17(5):71-73.
[2] 祖品品,赵峰,沈义红,等.我国园林植物造景及其配置[J].现代园艺,2013(12):81.
[3] 王祥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J].中国园林,1998(2):141-142.
[4] 石铁矛.建立生态意识,走向建筑生态设计[J].新建筑,1999(2):21-23.
[5] 王艳梅.植物造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7):277-278.
[6] 易小林,秦华,刘磊.当前植物造景中的几个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园林,2002(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