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园绿化植物是城市绿化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担负着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一些老公园绿化植物均面临着不少问题,亟待改造。本文以某老公园为例,从公园的绿化植物的现状分析入手,详细介绍了具体的改造原则和改造措施。改造后,提高公园绿化植物的生态效益。
关键词:老公园;绿化;植物;现状;改造;原则;措施
公园是供市民游览、休息、观赏、开展文化娱乐和社交活动、体育活动的优美场所,也是反映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重要窗口,在现代人的生活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园绿化植物作为公园的最主要部分,优美的绿化植物能使居民在其中放松心情、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一些老公园绿化植物均面临着不少问题,这直接影响到了绿化植物的景观效果,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改造显得尤为重要。
某公园占地面积23hm2,始建于本世纪初。该公园绿地着力渲染以人为本、以“蓝”与“绿”为主题,在23hm2的绿地中,营造城市森林新景观,唤起久居都市的人们保护水资源、保护植物生长的空间、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
该公园占地面积11000m2,于2004年5月竣工。绿地下面是民防工程(地下停车库),因此,绿地整体堆高设计,考虑到顶板的荷载,覆土层仅有150cm左右,土质不是很好。绿地作为蓝与绿交响曲的一部分,设计风格整体类似。植物间生长空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昔日的树木都已经长成参天大树,绿地高度的郁闭给植物健康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从建设转型到养护的同时,对绿地进行合理调整势在必行。目前,在密植植物调整方面尚未有成熟的技术可遵循。因此,以该绿地为先例,本着边摸索、边调整的原则,在充分分析现状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绿地的密植植物改造。
1 现状分析
1.1 植物品种
采用原始图纸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绿地的植物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掌握第一手基础资料,便于改造中的合理调整。绿地原有植物群落结构配置如下:
乔木:龙眼、栾树、洋紫荆、木棉、白兰、幌伞枫、莲雾、水石榕、小叶榕、小叶榄仁、橡皮榕等。
灌木:杜鹃、山茶、朱槿、扶桑、大花紫薇、小叶紫薇、四季桂、鸡蛋刺桐、刺桐、夹竹桃等。
地被:鹅掌柴、变叶木、石竹、银边山菅兰、小蚌兰、龟背竹、棕竹、朱蕉等。
绿地经过10a以上的生长,原来的10cm左右的乔木均长成了20~30cm左右的大树,群落郁闭度达到0.85以上,乔木和灌木之间为竞争生长空间,纵向生长势明显,灌木在下层逐步长势衰退,有些甚至死亡。由于20世纪末流行的色块设计理念盛行,绿地内的下层灌木均以成块成片种植,在平时养护中,也以绿篱修剪形式出现,这样就导致了灌木的本身性状不能很好体现,该开花的不开花,该结果的不结果。片植也不利于养护管理,由于养护人员无法深入林中进行合理修剪,大多灌木只剩下顶端优势。
1.2 土壤
植物种植土层最厚区域为150cm,土中石砾较多,表土落叶层较多,局部地区排水不畅。经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土壤测试,土壤pH值偏高,均在8.0以上,有机质含量较少(见表1)。总体土壤质量偏差,加上石块瓦砾较多,导致部分香樟黄化现象严重。
1.3 环境
整块绿地明显分成2大区域,平缓的开放区和山坡密林区。开放区环境较好,山坡密林区是高大的乔木、密植的灌木,没有道路进入,平时疏于管理,趋于原始状态。郁闭的空间也给“拾荒者”带来了栖息环境,绿地西侧角落就有拾荒者安营扎宅,还有很多游客在密林中随意溺泄,导致部分区域植物盐害死亡,绿地面貌一直无法提升,给绿地管理带来不便。
2 改造措施
2.1 改造原则
经论证,改造时要保持原有绿地风格和道路系统不变,保留长势佳的乔木和灌木,淘汰死亡和长势不佳的下层灌木,适当增加开花地被植物。做到“疏而不空,透而不漏”,是游客在绿地内闲庭信步时,可以隐约看到树影婆娑,红绿掩映的景致。
2.2 改造措施
绿地密植植物调整改造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很多树木移植淘汰需要现场确认,边做边改,因此,工作流程必须十分清楚,避免程序不清,导致工期的延误(见图1)。
2.2.1 间伐
根据群落培育目标,植物竞争程度和光能利用率等,通过合理密度管理,进行抽稀调整。遵循“留强去弱、留优去劣”的原则,有限调整生长势弱、主干倾斜、树冠不完整、病虫害严重的植株。
绿地中香樟、珊瑚朴、无患子等乔木占据了大量上层空间。相互竞争中,有些树木长势不佳,甚至有枯死,通过对这些植株进行清理,可以适当开一些“天窗”,为下层植物生长提供有效光照。对下层片植和脱节的灌木全部更新间伐。
2.2.2 疏枝、移植
对这些长势较好的大乔木,在不破坏树型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疏枝,通风透光,给下层灌木和地被创造有利生长环境。在疏枝的过程中,不断发掘和筛选一些姿态优美的乔灌木,通过移植手段,放在重要部位或者用景点制作,体现植物自身特色。
2.2.3 植物群落再构建
完成淘汰和移植、疏枝后,重新对整块绿地群落结构进行再构建,形成新的乔、灌和地被相结合的三层植物群落。
2.2.4 景点的制作
景点是绿地的点睛之笔,原有的给人的感觉一直就是一块建筑垃圾堆积的森林,规整的绿篱色块,高大的乔木,一条园路贯穿其中。很多游客都以穿行为主要目的,很少有游客能停留或者欣赏园林景观。因此,此次改造中要打破这种穿梭林带的风格,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景”,要让游客有驻足欣赏,漫步其中的心情。
在南北入口各制作一个景点,配以景石和宿根类花卉。在园中小广场处,配以开花地被为主的花境。 其次,在密林中开设一条林间小道,小道蜿蜒的=坡道顶部,犹如一条血脉,贯穿于整个绿地,增加绿地的动感。游客可以在期间闲庭信步,享受天然氧吧。小道的存在,既打破了原来密林无人管理,荒芜的景象,也便于养护人员进行林子深处养护管理,一举多得。
2.2.5 土壤改良和植物复壮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根本,它的理化性状直接影响植物的成活、生长速度和质量。良好的园林土壤能使植物根深叶茂、花鲜色艳。根据前期与科研所的合作,对土壤进行了理化分析,制定了一系列改良和植物复壮措施。采用缓释型有机肥和生物性有机肥对植物进行复壮。对重点区域进行营养土的合理配比改良,对长势不佳的大乔木和黄化的香樟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和施肥。
3 思考
通过改造,绿地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附近办公楼的游客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纷纷进入绿地休憩游览。成功背后也引出了很多现实问题,诸如,改造后绿地与原有设计风格存在差异的矛盾;淘汰和移植乔木会产生固定资产核销问题和GRS信息系统的修正问题;改造不能完全改变现有的土壤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帮助仅是权益之计;受到现场各种因素制约,改造不能彻底改变郁闭的群落环境,只是起到缓解作用;改造后的后续维护问题等。
所谓过分密植多数是建设初期为追求速效而产生的后遗症,养护后期的抽稀调整固然可以暂时改变一下这些拥挤的植物空间,但是光靠调整是不是能一劳永逸,而且抽稀产生的淘汰植物是否又是一种国有资产的浪费呢?对于在整个改造中遇到一些问题,引发笔者对密植过分调整改造的一些思考。
3.1 公园绿地设计的空间预留
设计是绿地的灵魂,设计师对绿地5~10a后的空间发展把握十分重要,设计方案应考虑植物生长成熟期的景观面貌,预留生长空间,不能为了初期面貌而盲目增加密度。乔木和灌木的合理密度尤为重要,乔木间要保证2~3m的生长空间,灌木要保证30~50cm的间距,地被的选择则需要适合现状光线、地形条件。
在绿地斑块中央要慎用色块或者片植绿篱,可多采用自然式布置,灌木以自然型散种为主。松散型的种植方式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也有利于今后养护工人的管理。色块的布置要因地制宜,体现功能价值。比如道路2旁的维护作用,模纹的色彩勾勒可以需要色块的设计,宽度不宜超过3m,否则不易养护。
3.2 群落结构的自然合理搭配
近几年景观设计中又逐渐重视乔、灌、草的合理搭配,以自然、生态的方式建造绿地。要进一步学习和参考上海世界博监会公园建造模式和经验,群落配置以“大乔木,疏灌木,密地被”为模式构成立体空间,比例为10:3:7强化上层混交乔木的遮荫效果,弱化中层灌木体量,保证视线的通透性,注重下层花灌木和地被的色彩搭配,烘托喜悦氛围。
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也在大量实验中证明,复合型的绿地群落对绿地降温、降噪、碳汇等生态效应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3.3 公园绿地的人性化设计
公园绿地的最后使用者为人,公园绿地功能以游憩为主,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因此在绿地的设计和管理中,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配套设施,如厕所、小卖部、健身器材、凳椅等的完善十分重要。同时,绿地的斑块不宜太大,不能阻隔人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意愿,因此要合理设计小径或者步道来贯穿整块绿地。
3.4 公园绿地地带性植物的充实
目前,多数公园绿地内的植物配置比较单一,主要以人工选择的观赏植物。因此,要通过人工干预,合理调整更替公园的植物配置,加快群落优化过程。植物选择以乡土植物为主,尽量利用具有花果、能招蜂引蝶、鸟类等动物的物种,为野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适宜生境。
3.5 公园绿地的精细化养护
公园绿地的后续养护是绿地生命延续的根本,尤其是精细化养护尤为重要。对员工的培训和严格考核机制不能放松。养护的目的是更好地体现植物的自身特性,使其正常开花、结果。坚决摒弃一刀切的简单养护模式(浇水、拔草和修剪),要制定详细的养护台账,2~3a要有1次疏枝修剪,地被3~4a要有1次抽稀调整,花灌木的修剪要掌握在花后和花芽分化前,土壤施肥、植保防治等工作始终贯穿在整个养护工作中。此外,整块绿地6~8a要有1次小规模的调整,淘汰部分死亡或者不适宜生长的品种,更新一些新优植物品种充实绿地。只有通过这样的精细化养护管理,才能最大程度维护绿地的优美景象。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化植物不仅能形成优美的景观,更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的肺、城市中公众活动的场所,因此,针对老公园的绿化植物改造,将大大有助于绿化植物的生长,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提高公园绿化植物生态作用的发挥。虽然目前在老公园绿化植物的改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题,但笔者相信,在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后,这些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黄国胜.浅谈某市的城市公园绿化改造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0年第23期
[2] 吴菲;李树华;刘剑.不同绿量的园林绿地对温湿度变化影响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6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