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城市生态规划是在是生态学理论和原理指导下的城市生态系统发展规划。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通过城市生态规划以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自然生态原则、社会生态原则、经济生态原则和复合生态原则,以实现城市高质量的环保系统,高效能的运转系统,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和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自然生态原则是城市生态规划的基础。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努力实现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即“生态阈限”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下降,以至消失。此时,系统结构被破坏,功能受阻,以致整个系统受到伤害甚至崩溃,此即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失调。 城市生态系统是外界压力最大的生态系统,如果不以自然生态原则为基础,必然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的畸形发展和恶化,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充分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的社会生态原则是城市生态规划的方向。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因此,任何经济发展决策时都不能只考虑对当前人类社会的影响,还要把该决策所影响到的所有方面都做深入的分析和考察。如果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只是当时当地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对人类的长期发展,人与生态的和谐共存带来的都是不良的影响,那么这种经济模式就是不可取的。因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获得人类文明的长期存在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尊重生态。
3. 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的经济生态原则是城市生态规划的体现。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 自然生态原则、社会生态原则和经济生态原则有机结合的复合生态原则是城市生态规划实现的必然途径。城市的自然、社会、经济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日红等.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安徽农业科学.2006,2704-2705
【2】俞孔坚等.”反规划”途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