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徽派园林建筑是我国江南园林的一个派生体系。它涵盖范围较广,既包括存在于徽州土地上的园林,同时也包括存在于徽州地域之外、以徽州文化理念为指导、供聚会或赏玩之用的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园林。文章通过对徽州园林进行研究,有助于高水平、高质量地向世界推介徽州文化,把徽州文化转化成宝贵的旅游资源,促进黄山旅游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徽派园林;发展;徽州文化;旅游资源;黄山
1.徽派园林建筑的发展
1.1传统徽派园林建筑的形成
徽派园林始于南宋。此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南迁至临安(今杭州),徽州成了南宋的大后方。随着徽州与当时京城各种交往的日渐频繁,园林意识也渐渐由西而入。此时的徽派古园林有着较为明显的杭州园林的痕迹。
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明《五杂俎》云:“商贾之称雄者,江南首推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徽州商帮的崛起,一批拥有资本十万、百万的富商大贾不断涌现,清代垄断盐经营的徽商竟富得可以先后接待清帝康熙、乾隆南巡。再加上徽商贾而好儒,广交官府、文士,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徽商是官、贾、儒三位一体,因而出了大批官宦。有的成为朝中显贵,他们为光宗耀祖,炫耀乡里,除购置土地外,大部份用于奢侈性消费,大兴土木。所修建的宅邸、园林,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乡土气息。[1]加之徽州盛产木材,民间一向有雕刻、绘画传统,砖雕、木雕、石雕技术别具一格,因而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被人们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徽派建筑。”因此徽州园林具有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1.2传统徽派园林建筑的特点
徽派园林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2]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3]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园林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成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宏村承志堂前厅横梁上的“唐肃宗宴客图”和“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木雕精品,每每令旅游者惊叹不已。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徽州园林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境界。[4]
徽州园林建筑,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平面有口、凹、H、日等几种类型。两层多进,各进皆开天井,充分发辉通风、透光、排水作用。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之感。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5]民居楼上极为开阔,俗称“跑马楼”。天井周沿,还设有雕刻精美的栏杆和“美人靠”。一些大的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就一进一进地套建,形成“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的豪门深宅,似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徽派民居在室内装饰和摆设方面也极为讲究。正堂挂中堂画,两侧中柱上贴挂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透出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徽商贾而好儒、崇文重学的思想。厅内陈设条桌,桌上东边放一花瓶,两边摆一古镜,中间是时钟,寓意徽商在外永远平安。走进徽州,人们可以从众多鳞次栉比的古民居中看到“东方文化的缩影”,著名的古民居村落有西递、宏村、唐模、南屏、呈坎、昌溪等。
[参考文献]
[1]鞠颖.徽派建筑的传承与现代表达[J].价值工程.2011(06):36.
[2]张钦楠,张祖刚.现代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许祖华.建筑美学原理及应用[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肖鹏.解读徽派建筑的审美[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25(6):91-93.
[5]骆卫华.徽派古建筑木结构的历史演变[J].黄山学院学报.2012.14(5):48-49
[6]赵焰,张扬.发现徽州建筑[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7]岳毅平,吴惠敏,郭其智.试析徽州园林的文化意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16):111-115
[8]曹磊.徽派建筑的传承与发展[J]. 福建建筑.2011,156(06):9-11.
关键字:徽派园林;发展;徽州文化;旅游资源;黄山
1.徽派园林建筑的发展
1.1传统徽派园林建筑的形成
徽派园林始于南宋。此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南迁至临安(今杭州),徽州成了南宋的大后方。随着徽州与当时京城各种交往的日渐频繁,园林意识也渐渐由西而入。此时的徽派古园林有着较为明显的杭州园林的痕迹。
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明《五杂俎》云:“商贾之称雄者,江南首推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徽州商帮的崛起,一批拥有资本十万、百万的富商大贾不断涌现,清代垄断盐经营的徽商竟富得可以先后接待清帝康熙、乾隆南巡。再加上徽商贾而好儒,广交官府、文士,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徽商是官、贾、儒三位一体,因而出了大批官宦。有的成为朝中显贵,他们为光宗耀祖,炫耀乡里,除购置土地外,大部份用于奢侈性消费,大兴土木。所修建的宅邸、园林,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乡土气息。[1]加之徽州盛产木材,民间一向有雕刻、绘画传统,砖雕、木雕、石雕技术别具一格,因而形成颇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被人们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徽派建筑。”因此徽州园林具有独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1.2传统徽派园林建筑的特点
徽派园林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2]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3]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园林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成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民间故宫”之称的宏村承志堂前厅横梁上的“唐肃宗宴客图”和“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木雕精品,每每令旅游者惊叹不已。徽州民居讲究自然情趣和山水灵气,房屋布局重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自古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徽州园林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境界。[4]
徽州园林建筑,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平面有口、凹、H、日等几种类型。两层多进,各进皆开天井,充分发辉通风、透光、排水作用。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之感。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流入阴沟,俗称“四水归堂”,意为“肥水不外流”,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5]民居楼上极为开阔,俗称“跑马楼”。天井周沿,还设有雕刻精美的栏杆和“美人靠”。一些大的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就一进一进地套建,形成“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的豪门深宅,似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徽派民居在室内装饰和摆设方面也极为讲究。正堂挂中堂画,两侧中柱上贴挂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透出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徽商贾而好儒、崇文重学的思想。厅内陈设条桌,桌上东边放一花瓶,两边摆一古镜,中间是时钟,寓意徽商在外永远平安。走进徽州,人们可以从众多鳞次栉比的古民居中看到“东方文化的缩影”,著名的古民居村落有西递、宏村、唐模、南屏、呈坎、昌溪等。
[参考文献]
[1]鞠颖.徽派建筑的传承与现代表达[J].价值工程.2011(06):36.
[2]张钦楠,张祖刚.现代中国文脉下的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许祖华.建筑美学原理及应用[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肖鹏.解读徽派建筑的审美[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25(6):91-93.
[5]骆卫华.徽派古建筑木结构的历史演变[J].黄山学院学报.2012.14(5):48-49
[6]赵焰,张扬.发现徽州建筑[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7]岳毅平,吴惠敏,郭其智.试析徽州园林的文化意蕴[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16):111-115
[8]曹磊.徽派建筑的传承与发展[J]. 福建建筑.2011,156(0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