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了建筑与园林在环境艺术创造中的设计特点、相互关系以及相辅相成为表达主题的设计宗旨, 从而有利于在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两个学科里建立有机联系, 更好的指导实际的设计创作。
【关键词】建筑;园林;和谐统一
1 建筑与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1.1 起源
追溯历史, 建筑是先于园林出现的。最早的建筑出现在古埃及。公元前3000 年之初, 皇帝的陵墓和神庙就用石材建造了, 如古埃及时期极其巨大的纪念性建筑物金字塔, 砌筑的严丝合缝,并且没有风化的地方[ 1] 。园林的出现, 是人们发现其生活已经远离自然, 而且这种远离带来身体及心理上的不适与不悦, 带着回归自然的情结, 却又不能回归到自然之中的人们, 开始了人工化的自然的创造[ 2] 。这种人工化的自然不仅体现着人们对于自然的渴望, 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人们对于身心的舒适、对美好的追求。园林成为理想世界的缩影, 也是对现实不满的抵触与反抗。
1.2 发展
从刀耕火种的时代, 人类生存在自然中, 完成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自然的神秘也使得人畏惧自然, 把自己藏于山洞中, 躲避不良气候和不同类生物的侵袭。慢慢的, 人类开始建筑自己的/洞穴 , 开始有计划、有方法的进行生产, 尽管依旧依赖自然, 但相对独立性已经多了许多。园林在那个时代是朴素的, 可能是生产的鱼塘、可能是种植的果园, 或者是门前的野花野草, 但人并未脱离自然, 并未将建筑与园林分割开来。人的创造力不断发展着, 开始不顾忌自然有点狂妄了, 可当自身在钢筋混凝土的怀抱中时, 渐渐醒悟与自然的不可分割。于是, 回归自然怀抱成了21 世纪的主题, 生态一词成了口头禅,居于自然成了一种高级向往。此时此刻, 人工与自然的结合反映到生存空间, 使得建筑与园林的结合更被推崇, 也的确更有意义。
2 建筑与园林的和谐统一
2.1 功能
园林在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功能作用。通常在山水、植物中的建筑比在烈日下的建筑的温度更低, 树荫下的休憩设施总是格外受到偏爱。城市公园周围的建筑总是价格更高, 有私家花园的别墅更受青睐, 不仅仅是因为增添景致, 还因为园林的生态作用对于城市空气、建筑物周围空气的温度、湿度都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 对于噪声污染、光污染有着明显的降低作用。在园林中的建筑, 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人们长途跋涉后的小憩、面对美景的驻足品赏, 是一种生理需要, 更是园林设计以人为本的功能体现, 所以满足人的游览需要是园林美景的功能基础, 满足人游览需要的建筑便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2.2 景观
从整体空间布局上, 建筑和谐统一于整个园林体系, 其造景作用经常是园林景致的关键因素。在以自然山水为骨架的中国园林中, 往往呈现给人以随意的自然状态, 有时看似随意的散布于空间中, 但细细品味发现恰好的位置使得相联系空间的各个角度形成完美图画。苏州园林是建筑这种作用的很好写照, 如网师园、拙政园里的亭廊轩榭, 都是组织空间并丰富景致的园林造景元素。有时建筑以点的形式构成有序的轴线体系, 加强园林的集中性及整体感, 伴随之强有力的韵律美。这种手法从颐和园后山的建筑群可以体现, 建筑的南北轴线层层错落, 使得整个山水骨架形成统一有序、高低错落的景观。对于西方园林, 建筑的轴线作用更加明显, 往往以建筑为轴线的中心或节点, 配以不同性质、不同体量的建筑, 使得园林景致的主次更加分明, 给人抑扬顿挫之感[ 3] 。从细部丰富景致上看, 建筑在小尺度的局部设计精妙,往往使园林整体品味、美感上升, 使人在人性化、和谐统一、景致丰富的小尺度空间里徜徉。西方园林往往以奢华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丰富园林空间, 精美的壁画、雕塑、山花, 流光溢彩, 在与人接触的尺度里, 体现园林的丰富。中国苏州园林色泽朴素, 以灰瓦、粉墙, 配以绿树, 色彩的选择与当地的气候和风俗有关, 尽管以冷色调为主, 但建筑构件的精细程度不可忽略, 什锦窗的精美、漏窗对于景致的半遮半露、苏式彩画的素中优雅, 一种低调的美感, 在园林的统一形式下, 小尺度内的景观更有细部的精彩[ 4] 。
2.3 地域
园林与建筑的结合, 加强建筑的地域感, 使得建筑与场所的文脉和谐统一。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 园林的建设是带有明确地域性的, 因为诸如山水、草木这些要素的选择是需要与当地的自然及人文条件达成和谐统一的, 配合在建筑周围渲染着建筑的地域感。爱琴海周围岛屿的民居建筑, 依山而建, 与自然景色相呼应, 山地的层次感是天然的园林骨架, 相配的植物也是适宜当地气候的柠檬树、叶子花、橄榄树等, 使得这种组合下的白墙蓝顶的民居建筑富有爱琴海气息, 一看到这种形式的建筑, 自然而然的使人脑海里浮现爱琴海的蔚蓝。怀抱曲折、蜿蜒的小桥流水, 芭蕉与翠竹的建筑, 带有典型的江南情怀; 苍天古柏的万古长青, 海棠、牡丹的富贵, 大规模的挖湖堆山, 给建筑以北方皇家气派; 几棵椰子树和茅草屋样子的小品, 就能带给人海南的地域感。
2.4 主题
中国园林与中国山水画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山水画讲究意境的创造, 在求形似的基础上, 更注重神似, 其中蕴含的意境美是山水画最终要表达的。园林的创造由山水、建筑、植物等基本要素构成, 呈现在观赏者面前的是实际的/ 象, 客观存在的物质形象, 经由象 的感触, 触发出/情 , 这种物质形象达到/触景生情, 与观赏者的思绪达到一种契合。自然而然的, 情景交融后, 感知感情化, 物质精神化, 美景要表达的感情传达给观赏者, 达到一种感觉上的沟通与感动, 形成一个从三维空间到思维空间的传达。那么这个三维空间中的各个要素都要有机结合来共同营造主题,当建筑作为园林其中一个要素时, 其与山水和植物的配合, 就要自然且和谐统一。西方园林对于意境的表达更加直白, 但建筑与其他要素相和谐的表达意境是不变的。凡尔赛宫苑的国王大道,笔直的道路通向宫苑, 两侧整齐排列的七叶树更显示威严。勒诺特尔( Andre Le Notre) 的刺绣花坛与浪漫风情的别墅形式统一,使得法国园林有着精美的整体感。
3 对于设计创作
建筑、园林, 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 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在满足人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 对于美观、立意的表达, 在不同地域不同匠师的匠心独运下, 形成不同的艺术形式, 但根本不变的是两者互相补充, 统一于整体的创作纲领。这种统一是一种和谐状态, 从各自的设计到彼此间的联系, 和谐体现在对于共同目标的从属, 更体现在两者在各个层面的相辅相成, 于是往往将两者视为一个整体, 整体的空间艺术, 将艺术形象的感知加强, 立意表达深入各个层面。推及到建筑和园林设计, 其实是有着相同特性的宏观艺术,要着眼于整体, 设计以整体的立意、功能为先, 空间组织与各部分的设计要从整体入手, 为达到整体和谐统一要懂得取舍, 各个要素互补不足, 发挥各自的特性, 形式满足功能需要, 达到意的需要, 境自然呈现。
参考文献
[1]陈志华. 外国建筑史[ M ]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朱建宁, 周芷若. 西方园林[ M] .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3]唐学山, 李 雄, 曹礼昆. 园林艺术[ 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32- 43.
【关键词】建筑;园林;和谐统一
1 建筑与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1.1 起源
追溯历史, 建筑是先于园林出现的。最早的建筑出现在古埃及。公元前3000 年之初, 皇帝的陵墓和神庙就用石材建造了, 如古埃及时期极其巨大的纪念性建筑物金字塔, 砌筑的严丝合缝,并且没有风化的地方[ 1] 。园林的出现, 是人们发现其生活已经远离自然, 而且这种远离带来身体及心理上的不适与不悦, 带着回归自然的情结, 却又不能回归到自然之中的人们, 开始了人工化的自然的创造[ 2] 。这种人工化的自然不仅体现着人们对于自然的渴望, 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人们对于身心的舒适、对美好的追求。园林成为理想世界的缩影, 也是对现实不满的抵触与反抗。
1.2 发展
从刀耕火种的时代, 人类生存在自然中, 完成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自然的神秘也使得人畏惧自然, 把自己藏于山洞中, 躲避不良气候和不同类生物的侵袭。慢慢的, 人类开始建筑自己的/洞穴 , 开始有计划、有方法的进行生产, 尽管依旧依赖自然, 但相对独立性已经多了许多。园林在那个时代是朴素的, 可能是生产的鱼塘、可能是种植的果园, 或者是门前的野花野草, 但人并未脱离自然, 并未将建筑与园林分割开来。人的创造力不断发展着, 开始不顾忌自然有点狂妄了, 可当自身在钢筋混凝土的怀抱中时, 渐渐醒悟与自然的不可分割。于是, 回归自然怀抱成了21 世纪的主题, 生态一词成了口头禅,居于自然成了一种高级向往。此时此刻, 人工与自然的结合反映到生存空间, 使得建筑与园林的结合更被推崇, 也的确更有意义。
2 建筑与园林的和谐统一
2.1 功能
园林在建筑中有着重要的功能作用。通常在山水、植物中的建筑比在烈日下的建筑的温度更低, 树荫下的休憩设施总是格外受到偏爱。城市公园周围的建筑总是价格更高, 有私家花园的别墅更受青睐, 不仅仅是因为增添景致, 还因为园林的生态作用对于城市空气、建筑物周围空气的温度、湿度都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 对于噪声污染、光污染有着明显的降低作用。在园林中的建筑, 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人们长途跋涉后的小憩、面对美景的驻足品赏, 是一种生理需要, 更是园林设计以人为本的功能体现, 所以满足人的游览需要是园林美景的功能基础, 满足人游览需要的建筑便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2.2 景观
从整体空间布局上, 建筑和谐统一于整个园林体系, 其造景作用经常是园林景致的关键因素。在以自然山水为骨架的中国园林中, 往往呈现给人以随意的自然状态, 有时看似随意的散布于空间中, 但细细品味发现恰好的位置使得相联系空间的各个角度形成完美图画。苏州园林是建筑这种作用的很好写照, 如网师园、拙政园里的亭廊轩榭, 都是组织空间并丰富景致的园林造景元素。有时建筑以点的形式构成有序的轴线体系, 加强园林的集中性及整体感, 伴随之强有力的韵律美。这种手法从颐和园后山的建筑群可以体现, 建筑的南北轴线层层错落, 使得整个山水骨架形成统一有序、高低错落的景观。对于西方园林, 建筑的轴线作用更加明显, 往往以建筑为轴线的中心或节点, 配以不同性质、不同体量的建筑, 使得园林景致的主次更加分明, 给人抑扬顿挫之感[ 3] 。从细部丰富景致上看, 建筑在小尺度的局部设计精妙,往往使园林整体品味、美感上升, 使人在人性化、和谐统一、景致丰富的小尺度空间里徜徉。西方园林往往以奢华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丰富园林空间, 精美的壁画、雕塑、山花, 流光溢彩, 在与人接触的尺度里, 体现园林的丰富。中国苏州园林色泽朴素, 以灰瓦、粉墙, 配以绿树, 色彩的选择与当地的气候和风俗有关, 尽管以冷色调为主, 但建筑构件的精细程度不可忽略, 什锦窗的精美、漏窗对于景致的半遮半露、苏式彩画的素中优雅, 一种低调的美感, 在园林的统一形式下, 小尺度内的景观更有细部的精彩[ 4] 。
2.3 地域
园林与建筑的结合, 加强建筑的地域感, 使得建筑与场所的文脉和谐统一。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 园林的建设是带有明确地域性的, 因为诸如山水、草木这些要素的选择是需要与当地的自然及人文条件达成和谐统一的, 配合在建筑周围渲染着建筑的地域感。爱琴海周围岛屿的民居建筑, 依山而建, 与自然景色相呼应, 山地的层次感是天然的园林骨架, 相配的植物也是适宜当地气候的柠檬树、叶子花、橄榄树等, 使得这种组合下的白墙蓝顶的民居建筑富有爱琴海气息, 一看到这种形式的建筑, 自然而然的使人脑海里浮现爱琴海的蔚蓝。怀抱曲折、蜿蜒的小桥流水, 芭蕉与翠竹的建筑, 带有典型的江南情怀; 苍天古柏的万古长青, 海棠、牡丹的富贵, 大规模的挖湖堆山, 给建筑以北方皇家气派; 几棵椰子树和茅草屋样子的小品, 就能带给人海南的地域感。
2.4 主题
中国园林与中国山水画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山水画讲究意境的创造, 在求形似的基础上, 更注重神似, 其中蕴含的意境美是山水画最终要表达的。园林的创造由山水、建筑、植物等基本要素构成, 呈现在观赏者面前的是实际的/ 象, 客观存在的物质形象, 经由象 的感触, 触发出/情 , 这种物质形象达到/触景生情, 与观赏者的思绪达到一种契合。自然而然的, 情景交融后, 感知感情化, 物质精神化, 美景要表达的感情传达给观赏者, 达到一种感觉上的沟通与感动, 形成一个从三维空间到思维空间的传达。那么这个三维空间中的各个要素都要有机结合来共同营造主题,当建筑作为园林其中一个要素时, 其与山水和植物的配合, 就要自然且和谐统一。西方园林对于意境的表达更加直白, 但建筑与其他要素相和谐的表达意境是不变的。凡尔赛宫苑的国王大道,笔直的道路通向宫苑, 两侧整齐排列的七叶树更显示威严。勒诺特尔( Andre Le Notre) 的刺绣花坛与浪漫风情的别墅形式统一,使得法国园林有着精美的整体感。
3 对于设计创作
建筑、园林, 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 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在满足人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 对于美观、立意的表达, 在不同地域不同匠师的匠心独运下, 形成不同的艺术形式, 但根本不变的是两者互相补充, 统一于整体的创作纲领。这种统一是一种和谐状态, 从各自的设计到彼此间的联系, 和谐体现在对于共同目标的从属, 更体现在两者在各个层面的相辅相成, 于是往往将两者视为一个整体, 整体的空间艺术, 将艺术形象的感知加强, 立意表达深入各个层面。推及到建筑和园林设计, 其实是有着相同特性的宏观艺术,要着眼于整体, 设计以整体的立意、功能为先, 空间组织与各部分的设计要从整体入手, 为达到整体和谐统一要懂得取舍, 各个要素互补不足, 发挥各自的特性, 形式满足功能需要, 达到意的需要, 境自然呈现。
参考文献
[1]陈志华. 外国建筑史[ M ]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朱建宁, 周芷若. 西方园林[ M] .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3]唐学山, 李 雄, 曹礼昆. 园林艺术[ M]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8: 3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