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园林相关
  3. 内容

江南古典园林生态文化研究

 江南古典园林生态文化研究

本文从物质生态文化和精神生态文化两个维度,园林布局、山水处理、植物配植、园林建筑、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师法自然的实践观、自然比德的修养观七个方面的江南古典园林生态文化体系。 

  一、园林布局 

  拙政园由东部园林、中部园林、西部园林组成。各种景观以及建筑都是拙政园的一部分,景观和建筑既是相对独立的部分,又能有机联系在一起。拙政园东部园林、中部园林和西部园林都有各自鲜明的主题和不同的特色,三者既能独立展现自身的魅力,又能相互补充,各个部分园林通过巧妙的结合突出展现江南温婉柔和的地方文化。 

  二、山水处理 

  山、水是拙政园的重要构景要素,也是拙政园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拙政园集合了大量的山水要素,把池塘、河岸、植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稳定而生态的有机系统,山体构成的空间为拙政园内的植物和小动物提供了生存基础,河岸、池塘则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良性生长,整个拙政园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立体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拙政园内山水越来越稳定,逐渐具备了自然山水之形神。拙政园这种遵循自然生态规律的模拟手法,促使拙政园整体环境向自然山水系统转变。从自然生态视角来看,挖土造池,用于蓄水,为植物提供水源,既可以在小范围内调节气候,又可以把池水用于消防,可谓一举三得。不仅如此,挖出来的土并不运到城外,而是直接用于造山,既节省了成本,也让拙政园更具自然之形。而且水池内种植植物,放养小动物,既可以用于观赏,也可以起到调节净化水体的生态作用。 

  三、植物配植 

  拙政园内植物配植非常讲究,遵循江南自然环境中植物构成规律,在植物配植上极力追求与本地环境相协调。为了构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拙政园配植多样的植物种类,各种乔木、灌木相互交错配植,丰富了整个生态空间,使拙政园山体和水体之间实现了完美衔接和过度,同时也为园林建筑提供了遮挡和因借,使整个园林要素之间相融相生,浑然一体。 

  四、园林建筑 

  拙政园的建筑很好的体现了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的规律。各种建筑在布局、材料、色调上充分考虑到了周边的山水植物,让建筑巧妙地融合于园林其他要素之间。并且园林建筑上有大量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题名和楹联,为游客感悟拙政园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媒介。 

  五、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天人合一是拙政园生态文化的核心。中国古代人认为,“天”就是自然,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稳定和谐。人生于自然,以自然中各种资源为生存基础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实现人与自然的互通是人之本性。拙政园建设的原因正是基于此,为了在日常起居中感悟自然,提高人与自然的互通性。所以在拙政园建设过程中,各种景观极力模型自然之形,体现自然之神韵。在拙政园内,古木森森,花香阵阵,人很容易放下世俗一切烦恼,抛开纠缠自己的一切功名利禄,放空自己的身心,全面融入自然之中,与天地沟通,与自然万物同呼吸,这正是拙政园的本质所在。 

  六、师范自然的实践观 

  师法自然,向自然学习,并运用于生活实践。自然之道,首在平衡,人总是处于一个大的环境中,不管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身处其中,平衡最为重要。平衡的视觉、平衡的心态可以让人沉淀自己,心平气和地感悟周边环境的美好。自然之道,重在融合,自然万物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周围环境相融相合是自然界的主题。社会环境中也是如此,和谐稳定是社会环境的主旋律,与周围社会环境相融相合是一个人必备技能。拙政园在平衡和融合上有着极高的造诣。拙政园园林布局上,各要素没有任何一个有突兀之感,总体上呈现一种极具平衡之感的美学韵律。这正是感悟自然之道,并极力效法的结果。拙政园内有大量的要素,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如果不能善加处置,拙政园就会成为一团乱麻,毫无美感。园林建设者充分学习自然融合之道,因势利导,巧妙地把山水、植物、动物等要素集合与一体,所有要素互融互生,成为一个稳定和谐的生态系统。 

  七、自然比德的修养观 

  最早将自然之美与人的德行操守结合起来的是周代的《诗经》。自此之后,自然比德思想开始“泛滥”,到最后“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成为自然比德的代名词。拙政园内有大量的梅花、兰花、竹子、荷花。这些都是与人们品德关系相近的自然植物。梅花象征傲而不屈的品格,竹子则代表谦虚正直,荷花代表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除了这些,拙政园中还有大量的意寓明显的植物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意识相契合。通过自然比德,人们实现人与自然的相融相合,这正是生态文化旅游的终极理想,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江南古典园林生态文化研究
http://m.civilcn.com/yuanlin/yllw/ylxg/1502164852327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