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园林相关
  3. 内容

墙体景观设计概念与作用

 摘要:在人们对公共环境日趋依赖的今天,景观设计充当着主要的角色。其中,作为景观中划分空间、营造氛围的墙体设计正在逐步彰显其公共属性和人文价值。本文通过对墙体景观的形式、功能、作用分析,使人们看到了景观墙在环境设计中的审美价值以及日益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景观、墙、功能属性

引言

在景观设计体系当中,常常要面对区域内的独立景观设计,景观墙体作为一种常见的景观营造形式,在整体景观的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墙体景观的设计风格甚至影响着整个区域内整体景观的设计风格。

一、墙体景观设计的概念

《尔雅》曰:“墙,谓之墉;墉者,垣墙也。”[1]墙体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最常见的建筑形式,在景观设计的构成中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构成因素。通常,以“线”或“面”的形式来划分空间的非自然构筑方式都可以称为一种墙的建造。从狭义的角度讲,墙体可分为建筑隔墙和景观构筑的围墙,景墙。而我们所谈的正是景观中的景观墙体设计。它是为空间划定、景致组建、游历线路的设定而设计的围墙,并具有准确的映射整体景观的文化特点,兼有隔阻、通透等作用的景观墙体。

二、墙体景观的形式与基本作用

江南古城里青砖黛瓦的烟雨迷蒙;紫禁宫园中精雕玉琢的金碧辉煌;克里姆林场上暗红厚重的绵延不绝;耶路撒冷旁庄严神圣的“叹息之壁”。无论身处何方,都有各种各样伟大的形式标识着人类的思想与灵魂。

(一)墙体景观的构成形式

从亘古开始,人类处于一种对自我保护的意识,在人类的活动空间里,依照水平方向,建立起自我保护的限制、分隔空间,墙体便应运而生了。随着公共环境面积的增大,墙体的物质形式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一般根据墙体本身断面的不同,在高矮、曲直、虚实表现、材料构成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呈现。1.墙体景观的构景形式与特征。墙体作为独立的景观小品具有隔断、衬景、装饰、保护等作用。墙体景观按照其构景形式大致可分为:a.独立式景墙,作为整体景观的视觉焦点独立安排在景区之中。b.连续性景墙,以一个单面的景观墙体作为构成元素进行的组合,形成一定的秩序感。c.生态性景墙,将墙体景观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进行构建,包括合理的植被种植,循环水源的搭建,培育相关的生物体系等,使之在观赏性基础上兼具降温、抗污、滞尘、减噪等环保功能。2.墙体景观的构建方法。墙体景观在整体景观的构成当中充当了划分空间的主要构件,在整个景观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表达整体景观设计精神的重要载体。墙体景观在构建形式中大致可分为:a.围合,围合作为景观墙体最基本的存在形式,通常体现在整体景观的四周,使得整体景观区域得以形成。强调了景墙所分离出的内向空间的独立性,对体验者形成领域内的心理隔离,避免外部环境对区域内氛围有过多影响。b.连接,墙体景观作为景观设计的媒介,在彼此分离的空间中又建立起不同空间的相互联系,为独立的景观之间建立起一种线性的动势关系,从而影响着整个景观空间的核心秩序。c.引导,墙体景观的营造同时也影响着整体景观空间的视觉方向性,可分为静止性、水平性和垂直性三种引导方式。当景墙的高度大于其宽度时,景观所呈现出的对于空间的引导就是垂直性的,空间会呈现出竖向延伸的特点;反之当景墙宽度大于其高度时,景观所呈现出的对于空间的引导就是水平性的,空间亦会呈现出横向延伸的特点。d.介入,在某种景观设计中,对于墙体景观的设计包含了一部分“侵入性”原则,就是墙体景观的介入形式,用来打破原有设计空间过于均匀的规划,使整体景观灵活多变,增强戏剧性和趣味性(如图1)。

(二)墙体景观的基本功能

a.维护功能:墙体景观充当防护、遮挡的作用,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持空间的私密性。这种自我隔绝与封闭的观念在传统中国园林造景中尤为常见,同时也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的自我封闭和等级观念的意识形态。随着思维的进步与开化,这种以影壁为主的构建形式也开始采用半通透甚至是全通透性的设计,封闭的观念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开放共享的意识形态。b.点景功能:所谓“点景”即是画龙点睛。在园林造景和景观设计当中,墙体景观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室外陈列艺术,成为整个景观设计的中心,如代表中国皇权至尊的九龙壁;美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这不仅仅是一种墙体景观的营造,更是文化的体现。

(三)墙体景观的基本作用

墙是有控制力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认为:“墙体无一例外表现出了它的进攻性,并带有一定的暴力成分,尽管墙始终沉默着。”[2]我们不难想象,人们会对空旷的大地上突然冒出的纵向突起物萌生兴趣,是由于该物体成为视域范围内的视觉焦点。因此墙体景观虽然作为静止的景观体量存在,却对体验者的心理产生着强烈的影响。1.视觉控制:在墙体造景的空间中,墙体景观作为整个景观营造的视觉焦点,体验者的视线就被限定在特定的范围之内。上文提到的墙体景观拥有的围合性特点以及墙体本身的构造特点都对处于景观之内的受众起到了控制作用,客观地组织、引导了受众所看到的景观,在特定的范围之内显示出区域内的景观设计特色。2.行为控制:景观墙体在造成视觉控制的同时,通过吸引视线和限定视觉范围的方法,限定了区域内人群的活动方向,影响人的“运动”。行为的控制包括两个方面:a.墙体景观的体量本身所造成的方向性引导,使体验者的行进方向发生变化。b.景观自身形成的诱导作用,使得体验者发生与其所处环境相适应的行为改变。另外通过墙体景观本身的形状构造也会产生一种相对含蓄的控制作用。根据不同形状的墙体景观将相应的场地分成不同的空间,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或鼓励、提倡;或限制、禁止,使人群在具体空间的影响下产生不同的适应性行为。3.环境控制:相对于行为控制而言,墙体景观对于客观环境所采用的控制手段是比较柔和的,更易于人群的接受。主要体现在墙体景观的设计中。通过对墙体景观本身的营造,改变景观的材质,在客观景物的基础上添加辅助材料,进行改造。使墙体在所处的局部空间内,产生风向、阳光、阴影、温度、声音等人体感官的变化。[3]

三、墙体景观的属性

以城市公园的墙体景观设计为例,城市公园一般建设在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人口居住密集区或城市标志性地带。具有人口密集、大众化、开放性等特征。在城市公园造景内的墙体景观,在设计上要求考虑得更加周全,与周围的空间需要更加融合渗透。

(一)功能属性

墙体景观作为一个独立的景观元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或突出、或消隐,始终需要与所处环境的密切结合。[4]1.环境的营造:在景观设计中,景墙的设立通常是通过自身形态、所处位置来实现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对景观环境的过渡。有时,墙体景观是作为主体景观的背景来利用的,这时在墙体景观的建造上要注意用材的搭配,主题色调都不易太突出,对其的设计与修饰也不能超越主体景观,切忌喧宾夺主。b.对环境空间的过渡。古语说:“佳者收之,俗者屏之。”[5]墙体景观作为公园景观中最直接的实体化元素,强调整体场所的结构特征,凸显空间序列的规划。在整体景观的重要位置上增加一些墙体景观的元素,会使空间和空间得到很好的过渡。2.引导的发生:a.视觉引导。在城市公园中,设计者习惯运用墙体景观来增加空间的层次性和局部空间的私密性。人群视觉所达到的范围通过墙体进行了垂直性分割。距离人群视角较近的墙体景观往往被设计得十分丰富,增强了景观的吸引力。反之,距离较远的墙体景观,通常会呈现出简洁、大气、流畅的特点。b.行为引导。在城市公园中,景观墙触发人群的感知意识,鼓励人们参与其中,从而引导人的行为。墙体景观具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引导作用,指示人在不同空间的活动路线。这种引导方式较为潜移默化,景观墙通过自身的形态要素,呈现出特定环境下的氛围营造。体验者往往会在景观的引导下产生活跃、欢快或是宁静、安然的情绪,从而影响体验者自身行为。3.文化的承载:墙体景观对于城市公园的地域性文化承载起着积极作用。使墙体景观具有独到的文化属性,是城市空间中的墙体景观重要的营造目标,也是设计者认为所能体现设计精髓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景墙设计有了文化的融入,一方面具备了位于整体布局中的功能性、观赏性,更可贵的是使得体验者对该空间的人文气息、历史文化有了解读和品位的依据。其表达方式可以是在墙体上设置文字篆刻,人物雕塑,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绘画性、艺术性的加工来反映当地景观的文化传承与地域风貌。

(二)材料空间属性

景墙在景观空间中的形态表达至关重要,其空间形态作为实体形态和被实体占据之外的空间构造,包含了材料属性及物质形态。1.尺寸体量:墙体景观的尺寸体量主要是墙体自身的长、宽(厚度)、高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6]a.长度。墙体景观的长度主要体现在其延伸性上,边界延伸越强,表达出的空间围合性就越强。人体的视觉感受可以随着墙体本身的长度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墙体越长所使用的设计手法就越简约,而墙体较短的状态下,细部的设计就越精致。b.高度。在公共空间中墙体景观的选址更多的是依照地形而设立,景墙高低随地势的高差变化而变化。c.宽度(厚度)。墙体景观的厚度通常因墙体的结构特征及材料而定,体量大而质地坚实的墙体传递了厚重稳定之感;体量小而轻薄的墙体,则是为了营造灵动轻巧的感受而设。2.用材:材料是所有构建形式的灵魂和基础。材质的外观、形态不同,呈现出的景观效果也不同,使之具有多样性的感染力。a.自然用材。自然用材通常情况下属于非人工支配下自发形成的墙体。如自然长成的植物墙、自然的地形、断壁等b.半自然用材。一方面是指天然用材经过简单的加工处理,呈现在受众眼前;另一方面是指人工化的仿自然处理材质,经过处理完全以自然的形态呈现。c.人造用材。在近现代景观设计中,人造用材的运用最为广泛,如人工石材、砖瓦、混凝土、涂料、玻璃、陶瓷等材料(如图2)。3.色彩:墙体景观的色彩设计主要融合于整体景观环境的色系基调,同时也取决于该环境的性质与功能。如进行儿童公园设计时宜选用鲜明的色彩,可以大胆地使用纯色系和对比色,以保持儿童的活力和拓展其想象力;在古典园林景观中设置的景墙,既要考虑与环境造型的协同,又不能出现过于跳跃的色彩,常以灰色为宜。不同地域对墙体景观的色彩应用,都有其惯用的色彩习惯和审美需求,如巴黎的建筑和景观主体色是米黄色;北京的景观墙是灰色为主的复合色;厦门景观墙习惯用低彩度红色等。

(三)文化属性

文化作为人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纽带,在墙体景观的设计中呈现出的作用尤为重要。1.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由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组成,同时具备着时间与空间的属性。关乎当地的地形特征、自然气候、水体条件、植被种类城市的发展情况等,是特定区域发展过程中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积累。依地域文化特征为背景建造的景观墙体,往往囊括了一个地方的自然特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特色植被等自然条件方面;也可以以当地区域的文化传统,民俗民风等人文形式表现出来,具有地方的独特性和唯一性。2.人文特征:一个地方的人文特征,是当地人群在生活实践中有意识地从环境要素中创造出来的,它包括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经长期累积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同时这类特征又是受到当地住民的感知和认同,如地方特有的三峡文化、巴蜀文化、三国文化;又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文化等在当地人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体现(如图3)。

结语

在墙体景观设计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景观墙本身的结构、空间、色彩,更要将其置入宏观景观规划中思考,考量景观墙所处的地位和由此划分的空间、游览路线关系等。除此之外,对“人”的关怀始终是设计的最终目的,在景观墙体设计中须兼顾体验者的安全性、体验性,将体验者的心理感知置于首位。归根结底,重视环境与人的关系是景观墙体设计的根本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宋立民.城市景观评价方法与应用[J].设计.2013(9):164-165

[2]马晨光.基于“工匠精神”背景下的景观墙设计[J].门窗.2016(12):1-4

[3]黎华江.与城市互动——“众筹”景观墙[J].城市环境设计.2017(1):300-301

[4]鲍诗度.城市公共艺术景观[M].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2006:87-90

[5]JamesWines.ZIELONAARCHITEKTURA[M].TheRepublicOfPoland2008:130-138

[6][美]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57-170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墙体景观设计概念与作用
http://m.civilcn.com/yuanlin/yllw/ylxg/1516785703350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