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分析国内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学科发展、学生设计实践、课程创意模式的现状,总结出当前国内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存在的创意模式单一、创意方法简单、缺少融合性创意模式等问题。认为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是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风景园林专业教改将得到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创意;教学改革
1国内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创意模式现状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集工程、技术、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风景园林是不同种族、不同国家文明的载体。中华大地的风景园林已有上千年发展历史,但风景园林这一现代新型学科在我国的建立历史却不足百年。2011年,经过几代园林人的开拓与努力,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名称得以确立,现代风景园林学的内涵较之从前有了一定程度延展,在现代社会客观需求下逐渐演变为调和人与自然关系,关注生态效应,建设宜居环境的综合性学科。为了使风景园林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有必要根据新时代的文化价值取向及生态需求对风景园林设计学科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1.1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现状
在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教育起步较晚,直至改革开放前期,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发展的受众面并不广泛[1]。后来因为国家的改革和发展促使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风景园林教育也因此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如今,风景园林学科教学已经规范化并逐步与多学科进行交叉融合。风景园林学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承担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营造优美人居环境、使自然与人文相和谐的历史使命。随着学科招生规模的扩大,社会对于风景园林设计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也因此面临社会新需求的考验。学科创新首先是课程创新。课程创新的动力则源自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外部因素,社会对于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需求;二是内部因素,对于既有课程本身的查缺补漏。随着社会建设速度加快,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相关资金投入比重逐年增加;随着大国复兴意识的回归,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体现日益明显,外部与内部的需求逐步趋于一致。当前,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实现,整个社会正在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美好人居环境需求、可持续发展需求以及传承传统文化需求转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人与自然的关系短时期内难以调和。而在设计上,人们倾向于喜欢模仿国外的热门风格,以致于在国内的土地上衍生出了很多异国风格的环境区域[2]。这种美育缺失现状使传统风景园林始终难以走入大众视野,融合部分西方元素的现代中式风格设计尚处于发展阶段,于是国内风景园林设计便处在一个正在发展、有待完善的境地。现有的风景园林学科课程设置能够达到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美学修养及初步了解施工技术的教学目的,符合风景园林学科的性质:技术、科学与美学的相互结合。风景园林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和谐、宜居、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为此未来的风景园林设计必将发展成为地理、植物、生态、工程、历史、艺术等多门学科兼容的多元学科,承担着协调自然与社会环境发展,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以及传承传统文化三重责任。在此背景下,需要风景园林学科不断地针对社会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与调整。然而怎样进行风景园林学科的教学改革,怎样丰富风景园林的教学特色?怎样实现风景园林课程的细化与创新?这些问题使学科的教学充满难度与挑战,同时也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原动力。
1.2学生设计实践现状
课程学习的成果需要通过行业实践来检验。在设计实践中,我们发现尽管有一些优秀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知道怎样针对场地问题来找寻解决办法,同时还能兼顾艺术与技术,将设计理论合理地重现在现场环境中,但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以下问题:
1.2.1在设计实践中,学生的设计作品一元化倾向较为突出。经过数门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与设计能力,基本具备了在团队协作下完成符合设计要求以及适合场地需要的空间设计素质,但设计出来的作品多为国内及国际潮流的“拷贝”版,往往流于表面形式,缺乏创意深度,同质化、大众化倾向明显,成为放之各地皆可的“概念化”设计。
1.2.2学生设计作品中普遍存在侧重化倾向。由于学生学科兴趣的不同,学生的设计作品往往具有侧重化倾向,比如对植物学知识了解程度高的同学,往往会下意识地在设计中种植大量植物,而不去管这个场地是开敞性城市广场,还是私密性小游园;对艺术较为敏感的同学,则倾向于追求平面图中的形式感,而忽略了立面的高差与起伏。
1.2.3模式化痕迹较重。学生在设计中存在模式化痕迹,是因为对“自然”的理解有偏差,以及在设计过程中无差别地借鉴已有形式而忽略了理性的分析与思考。中国古典园林大多出自文人画家之手,中国画的自然美学和人文内涵极其丰富,风景园林设计师应对古代哲学中的“自然”定义作全面的探究,深入发掘“自然”设计理论与现代山水美学、环境美学的内在关联性,探究“自然”设计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从而避免模式化的设计。
1.2.4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难以将功能、形式在设计方案中进行整合。风景园林设计既要满足城市功能需求也要具备城市文化特征,因此决定了设计作品要在满足功能需求之上追求形式的美感,力争达到意境美的审美境界。没有功能的承载,形式和意境无处依存;没有形式与意境,设计出的作品只能称之为场地,而不能称之为园林设计。学生的设计往往只是偏重某方面或者选取其中某个点来进行创意,这种不符合功能需求的概念式设计只能称之为具备使用功能的场地而非好的设计作品。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在设计实践的大背景下,以问题原因为导向,调整课程教学模式,增加课程创意要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掌握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在实践中有效地将知识实地转化为能力,在设计过程中实时地设计出能解决场地问题并可实施的作品,使风景园林设计在做到切实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情况下向场地造型美观、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高层次人工境域发展。
1.3国内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创意模式现状
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之路在大幅提升综合国力的同时也使得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日益突出。随着国内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业、旅游业以及休闲度假产业的发展,国家对于园林绿化配套设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大环境下,致力于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大发展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其发展空间在今后数十年还将不断扩大,覆盖面不仅局限于城市环境,乡村环境建设也会渐成气候。行业的兴盛,意味着社会对风景园林专业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创新。风景园林设计学科在综合类、农林类、工程类以及艺术类院校中都有设置。因为院校自身的侧重点不同,对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教学导向也稍有不同。总的来说,风景园林设计课程设置存在以下现状:
1.3.1大部分院校仍然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教学地点多为学校教室;二是教学方式大多沿用传统的3个步骤教学模式:即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课程内容,同学们接受相关知识和信息,课后完成课程作业。在这种通行的教学方式中,老师处于主动位置,讲课的内容是精力与心血的凝聚;同学处在相对被动的位置,知识与信息的接受量因人而异,取决于上课认真程度。实践经验证明,学生对于相关课程知识与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完全取决于课堂上老师授课内容的深浅,而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程度。在传统授课模式中,学生缺少参与性,没能完全进入体验式学习状态,这点在结课作业中体现尤为明显。设计的创意与结果往往会出现很大程度的偏差,即出现初衷与实际不符,设计过程生疏,理想的设计效果难以呈现等问题。
1.3.2课程创意模式相对欠缺。在传统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按照大纲的要求渐进地接纳着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均衡发展倾向,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接收不及时,学生在受知过程中总会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首先吸纳其中印象较为深刻或者感兴趣的部分。这种不够全面的学习方式对今后在设计中解决场地问题有一定影响,也不利于学生学科理论知识的全面提高。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创新能力,在自身理论与审美构建上都无法摆脱潮流影响,在潮流盛行的大环境下容易走入“复制”的道路。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改革的目的是培养能创造出和谐、宜人并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风景园林设计人才。所以风景园林教学应在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教学的优势与欠缺,洞察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前景的变化趋势,深入思考,科学谋划,合理推进学科教学改革,找寻新的创意模式,使学科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化的需求。
2现状原因分析
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现状有着背后的深层原因,根据设计实践与学科教学实践所得出的经验,分析现状存在的原因如下:
2.1学科划分过于明确在多年的学科建设过程中,风景园林设计学科为了完成3个时代责任,注重学科的兼收和包容。不同学校的风景园林设计学科侧重点大多和院校性质相关,因此在学科的内容上仍然存在着划分过于明确的问题。风景园林学的使命在美国被定义为“在人工环境和大自然之间找到平衡”,风景园林师的名称也因此包含着“规划设计团队领导者的内涵”[3]。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为了解决复杂的场地问题,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建筑、生态、工程、艺术,各学科各司其职又相互融合,所以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不应是单一性或者有明确侧重性的学科,而应该是在多学科、多文化的糅合与交叉作用下,具备兼容性、丰富性、外向性、延伸性特征的学科和行业。
2.2创意模式单一
现行风景园林专业相关课程教学仍然采用着传统的授课方式,课程创意模式比较单一,虽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加入了师生互动环节,但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导致通行的创意方式流于单一化。在通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指导者与带领者,对自己也是参与者这一角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课程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老师和学生2个阵营,这样不利于相关教师从学生的视角分析与检视自己的设计经验与思维模式,从而影响学生思维模式的生成,无形中使学生处于独自摸索的境地,不利于专业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形成。
2.3创意方式简单创意方式简单
主要体现在创意的执行过程过于简单,没有对场地所有要素进行全面考虑。创意的形成是一个头脑风暴的过程,经验积累和多方面探索可以提出一个新的可行性创意,但这个创意要如何实现,还需要经过全面考虑和细致安排。观点的提出实属不易,方法论的探寻更为重要,好的方法论与配套全面的执行过程可以最大化地还原创意。比如在课堂上增加学生的互动性与参与性,这是很好的创意训练过程。但从小的教育方式使得国内学生大多数养成了含蓄低调的性格,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而不是由老师提出想法去等待学生的响应,这是创意模式改革有待解决的问题。
2.4缺少融合型的创意模式
风景园林的性质是技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创意模式也应该建立在三者融合的基础上,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很好地完成改善社会环境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历史责任。现有的课程创意模式很少能完美地兼容三者。如综合类、工程类以及农林类院校的风景园林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着以下设计审美方面的问题:一是单纯地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在形式与色彩上夸张表达对象,放任感性的宣泄而缺乏逻辑分析和梳理;二是美学修养不够,单方面重视功能的使用,在形式、色彩与空间的处理上手法生硬,缺乏美感,人文意境无从谈起;三是在形式的追求上使用单调的元素进行堆积,缺少理性和逻辑的筛选,因为缺少舍取,结果是繁复而不美观。融合型创意模式,是一种设计相关要素的平衡机制,影响设计效果的各种因素在创意生成过程中相互协调,均衡发展,互为融合,进而完成最终的设计作品。好的设计应该兼具功能、技术和美感,而好的设计课程创意模式则应该针对这些重要要素的融合。
3总结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相关课程创意模式存在着创意模式单一,创意方式简单以及缺乏融合性创意模式等现实问题。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一是相关专业所依托的院校学科背景不一致,不同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对专业自身学科发展方向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二是大多数院校都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三是风景园林专业现行的创意类教学模式较为固定,相关创意模式教学改革研究的力度有待加强。展望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必将迎来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届时,学科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将会趋于优化,整个学科建设力度将会得到较大提升,多学科融合将有力地拓展本学科学术视野,为更多的创意模式生成提供多维度的存在空间。
参考文献:
[1]李雄,刘尧.中国风景园林教育30周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2015,31(10):20-23.
[2]吕桂菊.园林景观课程教学的思考———中式景观设计师的培养[J].科技世界,2012(8):80-81.
[3]陈弘志,林广思.美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6,22(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