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教师遵循基础课程“必需、够用、适用”的原则,注重结合,突出重点,根据专业需求,对各章节内容进行了调整。以下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陈忠辉教授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植物与植物生理》(高职高专)教材为例进行阐述。根据专业需求区分主次内容,进行强弱处理在“植物形态解剖”内容的教学中,教师采取强化形态、功能,弱化内部解剖结构的做法。比如,根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根的种类不同,其功能也有所不同。为体现形态与功能的适应,在根的种类中增加了“气根、菌根和板根”的内容;枝的形态与树木的园林应用有关,在枝中增加了“树冠”的内容;叶的结构与植物的生长环境有关,在叶中增加了“叶幕、阳生叶、阴生叶结构”的内容;花是园林花卉、园林树木观赏的主要器官,在花中增加了“常见园林植物花的赏析”内容。通过强化这些内容,使该课程与专业课的衔接更加紧密(因这些内容在“园林树木”、“园林花卉”和“园林苗木生产技术”课程中均会涉及)。而对于与专业课程联系相对比较少的内容,进行了弱化处理。例如“单、双子叶植物根的构造”、“单子叶植物叶的构造”、“花药、子房的构造”等。在解剖构造中只重点讲解“茎的结构”,因为这部分内容与树木的增粗、扦插中不定根发生的部位有关。营养器官的变态中,着重介绍了地下部分营养器官的变态,因为它不仅与分生繁殖有关(具有地下营养器官变态的植物可产生专门用于繁殖的鳞茎、球茎、块茎、根茎等),而且球宿根花卉如百合、风信子、鸢尾等是学校“苏农一枝花”的代表,通过介绍,可增加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增强其爱校的情感。“植物形态解剖”部分教学内容这样的增删,既为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又节约了将近一半的课时。整合相关课程内容,避免重复植物分类知识包括“分类方法”、“植物的命名”、“植物检索表的使用”、”植物的类群和分科”等内容,主要是为后续“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课程服务的。由于园林工程专业开设的“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课程中会详细介绍植物科、属、种的形态特征,因此,为节约课时,这部分内容只安排4节课,其中,2节介绍“分类的基本知识”,2节介绍“植物检索表”的使用。至于“植物类群及重要科特征”等内容,学生可以在“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课程开设时具体学习。这样,充分体现了“既不重复,又够用、实用、适用”的原则。介绍重点知识和学生自我阅读相结合植物生理中“水分代谢”、“矿质代谢”是重点,专业课程“园林树木栽培与养护”、“园林苗木生产技术”中均介绍到保持水分平衡的措施。如在生长季节树木移栽需带土球,且植物生长越旺盛,所带土球需越大,移栽时树木修剪需越重。但为什么要保持平衡?如何保持平衡?为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说,排水比灌溉对植物更为重要?施肥时为什么要“薄肥勤施”?为什么不同季节施肥量不同?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在该课程教学中解释清楚。通过对“水分代谢”、“矿质代谢”详细的介绍,问题基本都能迎刃而解,也为后面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机理”、“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呼吸作用机理”、“植物的生殖与成熟”等内容,因与后续课程联系较少,所以采取了缩减的方法,只讲述主要过程和内容,而不具体展开。“植物生长物质”、“生殖生理”、“成花生理”等内容与后续“园林苗木生产技术”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介绍重点知识和学生自我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针对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寒害、热害、旱害、涝害发生概率增加的现象,教师还重点介绍了提高植物抗寒性、抗旱性和抗涝性的措施。至于抗病虫害知识,因后续课程“病虫害防治技术”会详细讲述,因此可以略去不讲。由于教材中案例基本是以农作物为例,因此,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应紧扣专业,以园林植物为例进行教学。通过对“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既突出了基础课“必需、适用、够用”的原则,又强化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
园林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既要求有园林植物生产、养护的专业能力,同时,又要求其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社会能力等。为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可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现场教学及教、学、做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模式或方法。(一)现场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植物的形态千姿百态,植物的分枝方式多种多样,植物的叶片形态各异,植物的花瓣多姿多彩。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对专业的热爱,同时,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领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图片外,还应该经常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进大自然。比如在讲授“茎的形态”时,让学生观察校园中树木的分枝,分析为什么雪松高大挺拔,一枝独秀?而柳树则婀娜多姿,潇洒飘逸?在学生七嘴八舌、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告知学生:这是由于树木分枝方式及枝条木质化程度不同所导致。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他们观察分析的能力。又如在介绍“叶的形态”前,教师让学生4人1组,利用课余时间先去校园或小游园采集30-40种不同植物的叶片制成标本,要求他们在叶片下面标出叶片类型(单叶、复叶),描述叶形、叶脉、叶基、叶尖、叶缘等,通过采集、观察、分析、比较,同学们较快地掌握了叶的形态有关知识。但教师也经常会发现,学生所采集的标本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许多同学采集复叶标本时只采集了其中的一个小叶,教师应及时纠正错误,将完整的叶片展示给学生,以加深他们对复叶知识的理解。总之,通过现场教学,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填鸭式地教,学生被动地学,学生的参与性少,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难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为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采用不断设问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例如在讲授“水分代谢”时,教师提问:为什么植物生长离不开水?那是不是水越多,植物生长越好?如果不是,从水分的角度,怎样才能使植物生长更健壮?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学生互评,最后教师总结。通过这种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又提升了教学效果,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教、学、做”合一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技能的有效手段。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对于部分教学内容,可采取“教、学、做”一体的模式。例如,在“根、茎、叶的内部结构”内容学习中,教师先将根、茎、叶横切构造装片发给学生,让他们对照课本、对照装片自学,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让学生画出根、茎、叶的结构图,并标出各部分名称,这样,通过“做中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再如,在“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先查阅资料,了解该种生长调节剂使用方法、使用时间、使用浓度等,然后让学生设计试验方案、实施试验,最后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得出“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所起作用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结论。通过这种“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更加贴近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根据专业人才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园林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园林植物生产、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行业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要求学生不仅应具备专业知识,更要有专业技能。这一要求也应体现于课程的评价方法上。为此,应改革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加大技能考核成绩的比重。改革后整个课程成绩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出勤、课堂提问、纪律等,占课程成绩的20%;二是实验、实训、技能考核成绩,占课程成绩的50%;三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课程成绩的30%。通过改革考试评价方法,改变了以往“上课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教学套路,使学生更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更重视实验、实训课的学习以及技能的提高,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植物与植物生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使该课程与园林工程专业的结合更为紧密,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提高了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从课程学习中,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效果非常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