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算定额是规定消耗在单位工程基本结构要素上的劳动力、材料和机械数量上的标准,是计算建筑安装产品价格的基础。本文简要分析了工程预算定额在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以供分享。
关键词:预算定额工程招投标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23.1 文献标识码:A
一、工程预算定额概述
预算定额是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和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的总称。预算定额是计算和确定一个规定计量单位的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的工时、材料和施工机械使用的数量标准。编制施工图预算时,计算工程造价和计算工程劳动力、机械、材料需要量的一种定额。预算定额是以建筑物或构筑物各个分部分项工程为对象编制的定额。是以施工定额为基础综合扩大编制的,预算定额一般是一种计价的定额,在工程建设定额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编制程序看它是概算定额编制的编制基础。预算定额一般是一种计价的定额,在工程建设定额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编制程序看它是概算定额编制的编制基础。需要按照施工图纸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还需要借助于某些可靠的参数计算人工、材料和机械的消耗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资金的需要量,计算出工程的价格。在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概算、预算制度,规定了通过编制概算和预算确定造价。同时,现行制度还赋予了概算、预算定额和费用定额以相应的权威性。这些定额和指标成为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之间建立经济关系的重要基础。
二、预算定额的分类
(一)按专业性质分类
预算定额有建筑工程定额和安装工程定额两大类。建筑工程预算按适用对象又分为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市政工程预算定额、铁路工程预算定额、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通信建设工程费用定额、房屋修缮工程预算定额、矿山井巷预算定额等。安装工程预算定额按适用对象又分为电气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定额、机械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定额、通信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化学工业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工业管道安装工程预算定额、工艺金属结构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热力设备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等。
(二)按管理权限和执行范围分类
预算定额可分为全国统一定额、行业统一定额和地区统一定额等。全国统一定额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指定发布,行业统一定额有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指定发布;地区统一定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发布。
(三)按物资要素分类
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机械定额,但它们互相依存形成一个整体,作为预算定额的组成部分,各自不具有独立性。
三、预算定额的作用
(一)预算定额是施工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分项的参考依据
实行经济核算的根本目的,是用经济的方法促使企业在保证质量和工期的条件下,用较少的劳动消耗取得预定的经济效果。中国的预算定额仍决定着企业的收入,企业必须以预算定额做为评价企业工作的重要标准。企业可根据预算定额,对施工中的劳动、材料、机械的消耗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找出低工效、高消耗的薄弱环节及其原因。为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供对比数据,促进企业提供在市场上的竞争的能力。
(二)预算定额是编制施工图预算、确定和控制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基础
施工图预算是施工图设计文件之一,是控制和确定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的必要手段。编制施工图预算,除设计文件决定的建设工程的功能、规模、尺寸和文字说明是计算分部分项工程量和结构构件数量的依据外,预算定额是确定一定计量单位工程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的依据,也是计算分项工程单价的基础。
(三)预算定额是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技术经济分析的依据
设计方案在设计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设计方案的选择要满足功能、符合设计规范,既要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根据预算定额对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是选择经济合理设计方案的重要方法。对设计方案进行比较,主要是通过定额对不同方案所需人工、材料和机械台班消耗量等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可以判明不同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对于新结构、新材料的应用和推广,也需要借助于预算定额进行技术分项和比较,从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上考虑普遍采用的可能性和效益。
(四)预算定额是编制概算定额和估算指标的基础
概算定额和估算指标是在预算定额基础上经综合扩大编制的,也需要利用预算定额作为编制依据,这样做不但可以节省编制工作中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使概算定额和概算指标在水平上与预算定额一致,以避免造成执行中的不一致。
(五)预算定额是编制标底(或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的基础
在深化改革中,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预算定额作为编制标底(或招标控制价)的依据和施工企业投标报价的基础的作用仍将存在,这是由于它本身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决定的。因此,要确保预算定额的准确性,首先准备工作必须做好,广泛搜集有用的资料,其中包括了设计施工图纸及图纸说明、地形测量图、各种标准图集、勘察工程地质的报告,其次进行现场勘察,调查好施工现场周围的环境之后拟定施工方法,研究制定出施工方案,收集建筑安装工程现在行情的取费标准、预算定额、材料分区域的预算价格,然后结合工程量统一的计算规则,确定出预算编制方法。其次要熟悉施工图纸,在套用定额的单价进行工程量计算之前,先必须熟悉子目附注、定额的章说明、册说明以及总说明,熟练灵活地运用工程量的计算规则。这样,就能准确地做好工程量相应的计算与预算编制的准备,套用定额单价时必须合理,避免出现错套、重计、漏计的错误。只要把握住以上两点内容,并在具体计算时不出现太大的错误,在大体上可以确保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为标底(或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的编制打好基础。
四、预算定额在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
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建设造价,其目的不仅在于把项目投资控制在批准的造价限额内,更在于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工程造价显得越来越重要,工程造价管理也日臻完善;为了有效地控制工程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把造价管理与工程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工程预算定额是工程建设造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降低工程造价、保证工程质量方面和工期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获得了最好的经济效益。预算定额在工程招投标中的具体应用:
(一)编制标底(或招标控制价)
标底(或招标控制价)是招标工程项目的预期价格,一方面供业主掌握在拟建工程上应承担的财务义务;另一方面给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核实建设规模的依据;以及作为评定投标单位标价高低的一种参照尺度。我国在招标时规定,标价超过标底规定的百分比或低于若干个百分比,就不予考虑,这就要更突出了标底(或招标控制价)作为评定尺度的作用。在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中,编制标底(或招标控制价)的工作往往都以概预算为基础,对报价进行预算控制,最后同中标单位签定承包合同,通过合同价对工程费用进行预先控制。编制标底(或招标控制价)应请有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先弄清楚设计意图分析工程细目;然后,通过调查当地材料单价和市场价,按照有关规定,准确编制标底(或招标控制价),并确定有效标范围,以达到业主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二)编制投标报价
编制准确的预算是投标报价最好的依据,它包括了调查材料、查看现场、编制预算、分析报价及调价的整个过程。经过分析报价,也能纠正预算中的错误,提高编制预算的准确性,从而来帮助决策调价范围。但如遇到预算项次不细时,需要补充单位估价,并应加以详细说明,避免确定标价缺乏对比的口径及据以核对单位的尺度。
凡参加工程建设投标的承包商,编标工作往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现场踏勘、市场调查、标价计算和研究对策。报价的编制工作要在统一计划安排和协调下,由施工组织计划、工程预算、设备配备和材料物资等部门分别进行工作,然后由具有工程造价管理水平较高者和领导直接参与决策使编标和决策较好地联系起来,可以编出完备的施工组织计划和标价,才能达到应有的精度,中标价的确定非常重要,它一方面要合理,就是要做得到并留有余地;另一方面要有竞争力。如无完善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没有严格的计划,往往会顾此失彼,丢三落四,造成漏项,计算错误等。
1、 要求投标单位的能力较强
对于采用预算编制的方法确定预算,其准确性跟投标单位的能力是有很大关系的。若单位工程预算能力较强,就会在投标中得利;反之能力有限者,将处于被动。
2、 要使得预算准确性增强,在投标中占有有力地位
由于采用预算编制的方法要对施工图纸非常熟悉,还要综合考虑施工周边环境以及材料的现行价格等具体因素,能够较为准确地进行工程预算,使得在投标报价时能够尽可能地接近标底,使得投标单位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中标。
3、 能够很好地把控报价,为投标单位中标后获得更大的利润
一方面,预算编制方法是将绝大多数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其得出的预算在很大程度上接近理想工程造价,较为准确把握住造价;另一方面,在报价的时候要保证工程项目能够带来利润,因而要在预算基础上有所增加。
4、 调价决策
报价最终会采取的方法是调价决策。有效的决策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中标率以及将来获得的利润。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利益就是调价决策的目的,保本微利是最基本的目标,用保本低价超常规的报价方法来进行决策,也是许多投标单位惯用的报价策略。
总结:预算定额是工程建设中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反映了在完成单位分项工程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数量限制。这种限制最终决定着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的成本和造价,在工程招投标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认真研究其在工程招投标中的作用,提高工程建设造价管理水平,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斌 、张仪帆 、彭勇《工程预算定额在招投标中的应用》[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26).
[2]陆妍《试论工程预算定额在土建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4).
[3]于国庆、迟爽、梁卫东《公路工程造价前期三阶段控制》[J].公路2010(06)。
[4]孙世军《浅析工程预算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