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建设与信息资源
(一)信息化城市的资源视角
人们将信息资源与物质、能源并列为人类活动所依赖的三大资源,传统技术主要集中于物质与能源的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则集中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年来一茬又一茬的城市信息化口号——数字城市、网络城市、智能城市、信息城市与智慧城市,都是围绕着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这一主题提出的。
人们强调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首要原因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使不可再生能源日益短缺,原材料成本日益升高,财富创造越来越依赖于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了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机会。信息资源的非直观性成为开发利用的难点,信息资源远不如能源、材料、土地等自然资源易于观察与测量,看不清的资源是难以利用的资源。
理论探讨有助于信息资源概念的清晰化,而这种清晰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十分重要,片面理解信息资源已成为实现信息化效益的障碍。下文将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视角的演变来表述信息资源的各个方面,减少对信息资源理解的片面性,以便看到更多的信息化效益机会。
(二)资源观念与技术发展
资源是与人类利用资源能力同时成长的概念。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说:“资源更多地产生于人们的头脑,而不是大地或空气”。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石油毫无实用价值,是人类的才智使石油能为人类所用。
资源观念体现了技术发展的水平,有什么样的资源利用技术就有什么样的资源观念,技术是资源利用的先决条件,资源观念是推广技术应用的宣传,以新观念引导人们去发现新机会,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
信息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发展最快的技术,信息资源的理论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我们能够看到,在IT发展的不同时期,信息资源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人们不会将不能有效利用的东西视为资源,数字城市、信息城市、智能城市、网络城市分别反映了不同的技术突破,也同时反映了不同的资源倾向,将技术视角与资源视角结合起来观察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资源观念对城市信息化效益机会的影响。
(三)资源、效益、成本概念的经济学含义
在信息资源的讨论中澄清一些经济学概念是有益的,可以防止在讨论中犯经济学常识的错误。一种物品是不是资源并不是绝对的,资源是相对于能够利用它的人而言的,你能够利用它创造价值,它对你就是资源,如果你不能利用它(如没有产权、没有利用它的技术与能力等),它就不能成为你的资源。
同样,效益与价值也不是绝对的,效益与价值首先要看是对谁的效益与价值,同一件事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效益和价值,这里就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城市居民的价值观与政府工作人员的价值观是有差异的,智慧城市规划要以城市居民的价值观为中心,同时也要考虑政府工作人员的需求,若能和谐处理更有利于成功。
资源与垃圾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利用资源的目的在于创造价值,即创造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而资源的利用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利用成本大于创造的价值,那么这个资源就不值得利用,资源就沦为垃圾。资源与垃圾区别的本质在于开发利用成本是否低于价值,这也告诉我们:低成本开发技术的发明能够将大量过去不是资源的物品变为资源。
相对性的原则也适用于成本,在考虑成本时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对谁的成本,同一件事对不同的人成本是不一样的。经济学中的成本是机会成本,即采取某种方案时所不得不牺牲的诸方案中的最佳品。在经济决策中所考虑的效益和成本都是对未来而言的,它被称之为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历史上的投入是不予考虑的,因为它是沉没成本,是未来无法改变的。
重申这些经济学道理对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是有益的,例如人们常认为信息资料的积累中已投入了大量劳动,必须要对这些资源充分开发,这种想法是从资源出发而不是从效益需求出发,往往会造成建设的浪费,因为资料的投入已经是沉没的成本,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面向未来的价值。
(四)狭义与广义的信息资源概念
当人们将信息资源与物质、能源并列为三大资源之时,信息资源的概念是广义的、宏观的,包含着一切非物质的资源,人类创造的知识、文化、技术、发明、社会关系、商业信誉等都是信息资源的内容。
而人们在讨论信息化具体工程之时,信息资源的含义就变为狭义的、具体的了,信息资源只是特指资料资源,讨论信息资源共享也只是计算机内的资料资源的共享。虽然信息资源一词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含义(为描述简洁,本文中在与智能资源、组织资源对比时信息资源是狭义概念,其余场合为广义概念),但是不分场合地认为信息资源只是资料资源就有问题了,这样将会忽略大量其他形式的信息资源。
在智慧城市资源的讨论中我们需要强调其他形式的信息资源,如以软件或程序形式存在的智能资源,以分布式通信能力存在的组织资源,这些资源都是信息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忽略这些资源会丧失大量的信息化效益机会。
人们意识到这些资源的顺序与信息技术发展史密切相关,资料利用技术出现得最早,资料资源很直观因而最早被注视,而智能资源、组织资源更抽象一些,利用技术则出现得较晚,被人们认识得也晚。随着技术的发展,利用这些新资源的条件已经成熟,智慧城市应当是全面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新时期。
对资源的全面理解能够有效提升对信息化机会的想象力。一个人的机会想象力与其思维所依据的理论密切相关,人们无法猜想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人们需要拓展传统的信息资源观念,研究信息化先行者的思想,从理论上拓展信息资源的内涵,开阔的思想框架对于创新思维是极为重要的。
二、数字城市与信息资源
(一)谷歌怎样改变世界
谷歌是全球最着名的互联网检索公司,其市值已达到5650亿美元,成为互联网中名列前茅的公司。谷歌成长的核心理念是有效组织全球的数据资源以推动信息共享,谷歌认为有效检索的关键是对结果按信息价值排序,认为“网页的价值都可以用被链接的数量来衡量”,网页的权威性都可以通过它所吸引的链接数量(重要的链接需要加权)来衡量,通过建立包含网页所有链接的数据库,就能估算出每一网页的价值,谷歌借助于对网页按链接量排序建立了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
谷歌是以信息资料检索为中心的互联网服务公司,谷歌坚信信息资料是人人都需要的。虽然互联网在物理上实现了信息资料的共享,但信息共享实践中碰到了巨大的阻力,这种阻力就是资料的混乱性,谷歌的理想是“让世界上的所有信息井然有序,让这些信息人人可用、随处可用”。谷歌的“探月计划”就是要实现世界上现有全部图书的数字化。依赖于有效组织信息资料资源的技术使谷歌登上互联网公司的颠峰。
(二)数据处理与数据资源
在大规模数据处理出现之前,没有人会认为大量的统计数据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统计数据的利用是通过层层汇总实现的,一旦完成汇总原始数据就没用了,因为无法组织大量的人力再做一次计算。而大规模数据处理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人们发现只要改变处理程序就可以得到很多不同视角的数据分析结果,同样一批数据可以反复多次使用以适应不同的观察视角,一些着名的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SAS出现了,直到此时,统计资料才被视为重要的资源。
早期的计算机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之后,计算机才被广泛用于数据处理,大规模数据处理技术(包括硬件与软件)使数据成为资源,新技术将统计数据变为一座金矿,并由此开始产生了数据资源共享的概念。没有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数据资源概念就不会产生。
(三)数据库与信息资源
紧接着数据处理之后信息技术的重大发明是数据库,数据库的第一个贡献是能够清晰地表述数据及数据之间的关系,它比批量数据文件有更强的信息表达力。我们知道信息是一种秩序,大量信息体现在复杂的相互关系之中,多维分布的信息用普通二维表格无法表达,数据库提供了动态多视角查询,能够表达多维秩序,从而大大提高了关系信息的表达力。数据库的第二个贡献是能够实现有目标的信息查询,大多数用户只想尽快得到有用的具体数据而不想要批量数据资料,批量数据要求用户有数据处理能力并进行数据处理操作,应用很不方便,比如用户只需要一块石头就不要给他一座山。数据库能够给用户提供结果信息,不是布置数据处理任务,因而大受欢迎。
数据库将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到信息服务的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数据资源的提法让位于信息资源,数据共享让位于信息资源共享,为了推广数据库的应用,人们提出了完整的信息资源理论,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中心,在信息技术提供商的强力宣传下,数据库信息资源理念深入人心,直至今天很多人的信息资源观念还是20世纪数据库全盛时代的观念。
(四)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城市
20世纪90年代,微机技术与遥测、遥感技术的大发展推动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地理系统是一种新的数据库体系,能够表述各种数据与地理坐标体系间的关系。地理系统需要高精度的图形平面展示技术和大容量存储技术,而这些技术伴随着微机的广泛应用而迅速成熟,与此同时遥测、遥感技术与卫星技术的应用为地理系统提供了大量空间地理数据,两大技术的结合促进了地理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
地理系统将大量的社会、经济数据与地理坐标数据结合起来开辟了数据资源应用的新天地,它对于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城市建设、地理咨询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许多地理系统专用软件及地理数据服务不断涌现,地理系统的效益潜力激发了数字城市的概念,数字城市的口号反映了IT界与应用市场的需求。
早期的数字城市以地理系统应用为中心,地理系统因其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等方面非常有用而得到国家建设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的数字城市是由原建设部(现住房与建设部)率先推动的。
(五)信息资源视角的城市发展
今天的数字城市概念与10年前有了很大变化,数字城市不仅仅是地理系统的应用而是城市全面的信息服务。引起概念变迁的首要因素是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创造了无数信息服务的新机会,地理系统应用已被淹没在诸多重要的应用机会之中,无法鹤立鸡群。数字城市的概念逐步扩大为包含城市全面的信息服务,并被视为政府的一项任务。
推动数字城市概念扩大化的第二个因素是政府的积极参与,从2001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全面推动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政务信息化建设,数字城市逐渐成为政府推动城市信息化的口号,随着电子政务建设融入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的内涵不断改变,今天数字城市已被理解为能够提供全面信息服务的城市。
无论是数字城市还是信息城市,其观察问题的视角一直是以狭义的信息资源概念为中心的,这种观念认为,信息化最重要的作用是提供更完善的信息服务,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将能够提高人们决策的质量、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便捷,该观念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信息共享视为信息化的中心任务。
数字城市的信息资源观念常常将信息资源等同于资料资源,虽然数字城市的口号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特别是在大量资料未能进入计算机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将信息资源局限于数据资料的思维可能会极大地限制未来信息化应用的想象力。由于互联网推动了全球的信息资源共享,网上资料供应已极大丰富,单纯的信息资源服务边际效益已不断下滑,信息化建设者应拓展信息资源的视野,寻求更多的效益增长点。
三、智能城市与软件资源
(一)软件与智能资源
对计算机本质的反思有助于理解智能概念,计算机的功能只是执行人们事先编写的程序,计算机的智慧在于程序,程序是人们处理事务方法的计算机语言表述,计算机运行程序相当于在自动运行人类智慧,人类某种智慧的自动运行就是智能,智能是能够自动运行的智慧成果。
虽然人类在计算机发明之前也发明了许多智能设备,但这些发明依赖于精巧,难以形成工程化的设计方法,直至计算机程序设计出现,使得自动化智能的设计成为规范的软件产业,开创了自动化智能应用的新时代。智能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电子表、自动门锁,大到社会的自动化系统,软件就是智能,人们已经无时无刻处在智能服务的呵护之中。
应当看到所有的信息系统主体都是软件,它们都是智能资源。信息资料的使用要经过人脑的思考,而智能资源不用,智能资源的应用是替代人脑,无声无息地服务,容易被人们视而不见。人们每日用浏览器查询资料,用字处理软件排版打印,各种操作的方便性主要来自智能资源的贡献。智能资源的作用一点不亚于信息资料资源的贡献。
(二)智能资源与自动化
智能的本质是自动化,它是人类智慧在自动运行,替代人们去执行某种操作。信息资源是人类智慧劳动的成果,程序资源同样也是智慧劳动的成果,程序是与信息同样重要的资源。如果说信息资源能够提高人们的决策能力,那么智能资源能够提高人们的执行能力。
国内对程序资源的关注远不如对信息资料资源的关注的原因之一是“信息化”名称的诱导,“信息化”名称过于强调了信息内容而忽略了程序或软件的贡献。在电子政务近10年的建设中,运行成功的系统多数是业务处理系统,业务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工作人员操作的自动化水平,提高效率。而以信息服务、信息共享为名的项目成功率比业务处理系统要低得多。
软件或程序作为智能资源的存储形式有很多优点,软件便于修改、便于积累、便于复制、便于传递,更便于运行,软件很容易成为最方便存储人类智慧的方式,这种资源通过移植(包括嵌入到芯片之中)可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发挥作用,从智能手机到刷卡消费,从电子门锁到游戏机,今天的社会正因为积累了大量智能资源,居民的工作生活才会如此方便。
(三)云计算、移动通信、物联网与智能终端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用户终端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分不开,互联网的普及不仅与通信网建设密切相关,还与软件发展密切相关,在服务器端是3W软件系统,在用户端是浏览器,服务器端系统与用户端智能的配套发展创造出有声有色的互联网繁荣。
在今天的信息技术发展中,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成为两大亮点,移动互联网除了通信技术升级以外,重要的进步还有用户端的智能升级,智能手机正在取代传统手机,苹果将手机智能化,将PC移动化,信息化应用正面对终端高度智能化的新时代。云计算是服务提供端的软件技术创新,它将在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的平台上发挥作用,未来的信息化世界是以大量智能为基础的世界,从系统建设的角度上看,网络将分布智能与集中智能连接为统一系统,极大增强了社会智能服务的能力,社会信息化也是社会的智能化。
(四)智能资源视角的城市发展
从智能资源视角审视,未来的信息化城市将是信息技术充分应用的城市,将安装大量智能化系统,为人类提供多方面的自动化服务,这样的城市就是智能城市。
智能城市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城市的智能化永无止境,我们可以用人均每日利用的自动化程序数量来评价城市智能化水平的增长,却不能说已经达到智能化了,因为城市智能化有无限潜力。
在计算机发展史上,早期的计算机是一对多服务,许多人围着一台主机转,以数据处理业务为主;今天的应用是一对一服务,一人一台计算机终端,以个人信息服务为主;未来的计算机应用将进入多对一服务的时代,智能服务以事务打理为中心,从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入手,为居民提供方便。
未来一对一的信息服务将会受到人口数的制约和使用者精力的制约,而以事项为中心的智能服务目前还看不到制约的边界,城市智能服务将会成为下一轮信息化的热点。当前人们对智能城市的期望集中在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应用、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监测、智能医疗、智能电网等方面,人类的愿望永远是技术可能性的产物,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将提出更多的城市智能化期望。
四、网络城市与组织资源
(一)亚马逊与脸谱网
亚马逊与脸谱网都是全球着名的互联网公司,亚马逊在2016年市值超过3500亿美元,脸谱预计超3000亿,这两个公司凭借何种资源获得如此成功?
亚马逊改变世界的方式是电子商务,亚马逊首先是通过互联网售书,接着向其他电子商务领域扩展,其后又推出了电子书,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阅读销售公司。虽然电子商务并没有改变商品本身,但是它改变了商品的销售途经,改变了市场的组织结构,它告诉人们:重组社会营销模式能够创造效益。
今天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电子商务带来的效益,利用互联网可以形成更简洁有效的供应链,能够更方便地聚集用户,更方便地组织合作,人们认识到网络是一种组织资源,亚马逊充分利用了这种组织资源而获得成功。
同样的道理人们看中了脸谱网形成的组织资源,脸谱网将几亿用户凝聚为各有特性的不同群体,人们清楚商业规模的形成是一个市场组织的过程,风险投资人深信脸谱网形成的组织资源终将能变为巨大的商业效益。
(二)认识通信网络资源
手机的普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超过其他信息化设施。2016年,中国用户手机数量已超过13亿部,一些城市的手机普及率已超过100%,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大批生活非常俭省的农民工,特别是家政服务人员也都配有手机,这告诉我们手机并非消费品而是提升效率的生产工具。
手机能够明显提高家政服务的效率,一位家政服务员利用手机可以增加小时工服务户数,增加25%的收入很容易,拥有手机的农民工更容易找到工作,也更容易安排工作时间。手机能够提高用户的时间利用率和机会利用率,特别是那些经常需要对外联系的业务更是一刻也离不开手机,手机对GDP增长的贡献绝非小数,13亿部手机形成了社会的重要资源。
我们应当怎样认识通信网络资源?通信提升了资源协调能力和机会利用能力,从而降低了社会合作的交易成本,促进了经济发展,通信环境的改善及用户数目的增加形成了社会重要的组织资源,这种组织资源在城市发展中十分关键。
城市通信资源不仅有网络干线,更重要的是要有大规模的通信用户,梅特卡夫定律提示网络价值与用户的平方成正比,用户越多合作的机会也越多,网络的价值也越大。手机的配置将人秩序化了,电话号码使人在通信空间中有了明确的定位,能够被找到,能够对外联系。手机使人更加智能化,提高了沟通协作能力,提高了社会的组织性。
(三)组织资源与交易成本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措施,分工需要组织,需要各方面的配合,需要组织用户集中需求规模,而组织是有成本的,组织成本被称为交易成本,社会的交易成本越低,分工合作就越容易,生产力提高也越容易,社会就会越富裕。
组织是靠通信连接的,维纳说“通信是连接社会的混凝土”,通信流畅的社会更容易组织,方便的通信环境能显着降低社会的组织成本。
影响通信效率的因素不只是信道、带宽、发送与接收设备,还有通信人群的知识与文化铺垫,如市场价值观、商业惯例认同、信用认知、基本IT技能等,核心知识与文化的基础是社会组织有效合作成本的重要因素。
从信息科学的视角来看,组织资源可视为以分布形式存在的逻辑秩序。这种秩序包括互通的设备、共同的协议、规范的标识(如电话号码、IP地址等)以及重要的知识文化铺垫。组织化与信息化的本质都是秩序化,组织资源就是信息资源,组织资源更强调了它的分布性。
社会组织化程度会直接影响信息化应用的效果,农业信息化远比工业信息化困难的重要原因是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过于分散使农业信息服务难以取得规模效益,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本质上是一致的。
(四)IT技术对社会组织成本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大发展改变了社会的通信成本,对社会业务组织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电子政务还是电子商务都是这种影响的自然结果,通信成本的大幅下降引发了业务的重组,组织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由通信成本控制的,互联网技术使过去不可能的业务模式变得经济可行,互联网也创造了大量商业机会。
电子政务也是建立在互联网创造的组织资源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互联网的普及,电子政务将无法实现政府与居民的互动服务,没有足够的社会网民普及率电子政务也难有成效。
通信成本的下降推动了外包服务业的发展,美国企业的售后服务可以委托印度的呼叫中心代理便是互联网降低社会组织成本的结果。
脸谱网能够有效地对数亿用户按照特定的兴趣进行分组,提升了用户群的组织化程度而形成了商业价值。今天的市场是面向特定爱好群的市场,社交网聚集共同爱好、共同兴趣就是在聚集市场、组织市场、积累商业组织资源。
(五)组织资源视角的城市发展
组织资源对企业发展也非常重要,经济的效率来源于社会市场的有效组织,企业需要有效地参与产业链的组织,企业需要发现利用社会组织资源的捷径,降低合作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
城市的快速发展依赖于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政府一方面要改进行政管理,降低制度成本,另一方面要积极培植社会的组织资源,包括建设网络城市、无线城市并努力发展通信用户,加强社会培训,建设更加组织化的城市。
组织资源是以分布形式存在的逻辑秩序,部分资源来自信息技术,部分资源来自社会文化环境。IT技术包括通信线路、通信设备、网络协议、可互操作的软件、有明确码址的终端等方面,这些资源以智能资源为主,分布在社会各个方面,它们能够大大降低社会的组织合作成本。
城市组织资源的另一部分是共同的价值观、合作文化以及信息化知识,这部分资源主要分布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秩序、纪律、信用、知识是社会组织资源的重要内容,德国、日本经济有着更高的效率与其组织资源丰富密切相关。国内不同城市之间组织资源的差距是很大的,应将智能组织资源建设与人文组织资源培训结合起来,使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
六、智慧城市的综合视角
(一)智慧城市作为普适口号的意义
数字城市、智能城市、网络城市分别代表了信息资源、智能资源、组织资源的不同视角,反映了不同的技术倾向性,这些口号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们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这些口号也都有其局限性,会在作用发挥之后淡出人们视野。
有效的口号都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它必须针对特定的环境需求,而环境需求又是依赖于特定技术的,技术上无法实现的愿望是不能构成需求的。随着技术的发展,主流资源在改变,效益机会在改变,社会需求在改变,因而信息化的口号也要跟着改变。理解这种改变的内涵对于信息化的规划是非常有益的。
智慧城市与上述口号有很大不同,智慧城市的口号没有资源的针对性,也没有技术的依赖性,它成为一个普适性的口号,也是一个没有效力的口号,没有重点,所有的城市信息化规划都可冠名为智慧城市规划,智慧城市口号又有何用呢?
智慧城市的规划是超出信息技术视角的规划,它是在信息化之上,从城市发展战略的综合视角来看待信息化的口号,它关注的是信息化创造的综合效益,智慧城市理解的信息资源是广义的,信息资料资源、软件智能资源、社会组织资源甚至人们头脑中的聪明才智都被列入智慧资源,智慧城市口号展示的是超IT的大信息化战略。
(二)智慧城市规划的趋同性问题
目前,各地智慧城市规划存在着同构化的趋势,规划的结构已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知识经济、绿色环境、社会和谐、创新文化等六大方面,虽然框架的趋同性并不是问题,进一步的建设思路趋同就会存在问题了。每个城市的环境和发展战略大不一样,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因地制宜。
促使城市规划必须差异化的原因至少有三大因素:地区竞争因素、规模效益因素和效益配套因素。
⒈地区竞争因素
地区竞争中影响最大的是信息产业问题,很多地区的规划都将发展信息产业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然而产业是竞争的,尤其是信息产业,各地区都在规划同样的热门产业,如软件业、服务外包、数字内容、电子设备等,必然会产生过度竞争,没有独辟蹊径的产业规划对多数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是一场灾难。
⒉规模效益因素
信息化设施的规模效应是必须要考虑的,同样的事情在大型城市中能够成功,在中小规模城市往往不可行。例如,城市交通卡没有发行到足够规模的用户是不经济的,同样,智能交通管理、地区数据中心建设都存在规模效益问题,大城市的信息化经验不可盲目学习。
⒊效益配套因素
信息化项目建设能否取得效益在很多情况下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电子商务繁荣有赖于物流业的支持,物流效率不仅依赖于物流的组织化甚至还受制于不合理的高速公路收费,不同城市价值链成熟的环境不同,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也不一样,规划要寻找本地事半功倍的机会点,以实现更大效益。
在非竞争性领域,趋同性也并非坏事,趋同性有助于相互学习、降低成本、促进互操作。在电子政务领域,服务模式一定程度的趋同化是有益的,后进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先进城市的系统方案、软件、管理经验以加快本地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三)智慧城市的价值观
智慧城市是从城市整体效益出发的城市规划视角,效益是有立场的,不存在适合所有人的效益,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城市规划要从城市居民的长远利益出发,为居民的生活、工作、发展、安居创造价值,规划要考虑到各方面利益的相关性,兼顾居民利益、企业利益和政府工作的方便性,兼顾多方利益是减少信息化建设阻力,加快建设成功的重要措施。
智慧城市的规划应以有限的投资取得尽可能多的效益,理解社会的需求,站在居民的立场上客观地评价各应用项目的效益与成本,规划的效益成本视角必须是边际的效益与机会成本的视角,这样才能够选择更好的项目,才能为智慧城市建设选择更好的建设目标,规划者能做的最大贡献就是优选项目。
为使智慧城市规划更有效益,必须全面理解信息资源,有些规划者对信息资源的理解还停留在信息资料上,将过高的期望押在信息资源共享上,使规划的思路越来越窄,效益越来越差。智慧城市的规划者应当拓宽视野,全面考虑信息资料资源、软件智能资源、网络组织资源的综合利用,以期获得更大效益。
(四)智慧城市的特色化道路
智慧城市规划不是一个信息工程学问题,而是一个城市信息化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问题。因为智慧城市强调城市信息化的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这些问题有着很强的不确定性,都不是信息技术能够保证的,信息工程学能够实现系统功能却不能确保效益,确保信息化的长远效益需要更高层次的智慧,即城市发展方向的战略智慧
城市发展的大方向比具体信息化工程更重要,城市发展的前景广阔,智慧城市的建设才会大有成效。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有特色的城市,展示着科技、文化、艺术、音乐、产业、贸易、旅游等不同的特色,这些特色成为城市高层次的智慧,令后人叹为观止,城市特色成为城市魅力之源,是居民的骄傲。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每个城市都会面对激烈的地区经济竞争,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唯有特色化的城市才能更好地生存,如何形成城市的特色是城市领导与规划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特色化重要但有风险,特色意味着放弃一些非特色的方面,而这需要决策者有极大的魄力。
目前,很多城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都在走着趋同化的道路,规划越来越相似,城市也越来越失去特色,这将减少城市未来的魅力。对智慧城市的规划要认识这一点,信息化建设要在增强城市特色化方面做出更多贡献。
(五)智慧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是长远的事业,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不可能一次就能认清,规划者也不要试图能拿出一个完整的方案,智慧城市建设本质上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与其想方设法搞一个“伟大的”方案,不如建立一个持续探索改进的机制,让智慧城市规划成为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逐步建设,逐步完善。
对长远事业而言,建立一个持续改进的机制远比制定一个完整的理想方案更重要。
⒈积累机制
智慧城市规划要有持续性,强调在已有的基础上扩充完善,不允许推倒重来另起炉灶的做法,确保智慧城市规划的知识与经验持续积累。
⒉检讨机制
规划执行后要及时进行检讨,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改规划,只有经常检讨和修改的规划才能建立其权威性。
⒊公开机制
智慧城市的规划要向社会公开,成为促进社会共识的规划,成为向公众负责的规划,而不只是政府内部批钱的规划,接受社会监督比行政要求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