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为适应交通运输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实现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根据交质监发【2009】174号《关于印发公路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从2010年起,项目部在继续开展创优质工程和创精品工程活动的基础上,开展预防和消除施工质量通病的活动。要在2010年内解决在产品质量、施工工艺和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质量通病,促进工程质量水平再上新的台阶。现就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加强组织领导,出台了通报治理实施方案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本标段成立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活动组织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内容和责任。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和技术工法,并通过会议、座谈会及组织参观等形式推广典型示范工程先进经验,以点带面,形成长效机制。 2、强化体系,执行到位 项目部统一协调,形成质量通病治理工作联动机制,与业主、设计、监理等单位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及时组织完成工程项目混凝土质量通病调查、分析等各项工作,科学制度和部署专项质量措施。实施过程中与其他单位加强信息沟通,整合管理、技术资料、群策群力,保证项目质量通病治理工作有序、有效的进行。 3、科学组织,精细管理 一是层层落实责任人,每个单位、分部、分项工程都明确了责任人。认真落实质量保证体系,严格“自检、互检、交接检”三检制度,上道工序未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坚决不得进入下道工序施工,确保不留质量隐患。二是严格采用集中拌和、所有施工班组都建立了拌和场,按标准化流程进行施工。三是组织项目部及施工班组工程技术人员熟悉设计图纸和施工技术规范的学习。进行三级技术交底,提高具体施工人员治理质量通病的意识和技能。四是加强对原材料、模板制作安装及混凝土拌和、运输、振捣、养护等环节的精细化管理。五是重视混凝土施工动态控制,加强试验检测及数据分析,对发生变异的数据应重点分析,查找原因,及时整改。六是开展文明工地建设达标活动,重点加强混凝土拌和场地和混凝土浇筑现场的规范化管理。 4、精益求精,重在落实 (1)确保原材料质量 原材料是工程实体质量的基础,项目部切实加强对钢材、水泥、集料等进行检验。所有原材料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杜绝边检验边使用以及未检验就使用的违规现象,检验合格的材料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存放、保管和使用。不使用锈蚀严重的钢材,发现不合格的原材料项目部立即对其清退出场并做好记录。 (2)严格控制配合比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雨天施工适当增加对骨料含水量的测定次数并据以调整骨料和水的用量。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工艺、施工条件、材料、混凝土质量波动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配合比调整,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各施工班组。加强混凝土拌和管理,确保计量准确、拌和均匀,防止离析。 (3)确保施工工艺规范 模板制作质量符合要求,安装须牢固,施工过程中设专人按时检查支撑、模板有无变形和位移。钢筋加工与安装按规范要求,严格控制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振捣按规范要求,合理控制浇筑厚度,避免过振和漏振;加强混凝土保湿养护,养护时间按照规范要求控制。加强钢筋保护层质量控制,垫块的材料和形状科学合理,易于施工控制,视结构部位特点合理布置保护层垫块,主筋布置适当加密,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在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不发生较大变位。 (4)重点加强大体积混凝土和冬季、高温、雨季混凝土现场施工质量管理 混凝土浇筑前做好周密安排,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加强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内外温差的控制。冬季、高温、雨季混凝土现场施工密切关注施工环境,做好环境条件下的养护,检查试件强度以指导施工。 (5)及时开展实体工程质量检测 加强混凝土强度指标的无损检测,在每一混凝土构件达到龄期后进行回弹法强度简易普查,尤其注重对现浇混凝土构件强度检查,发现异常认真核查处理到位,并做好相应检测记录,使整体混凝土构件强度得到保证。 (6)加强现场作业人员培训和施工技术交底 深入落实层层施工技术交底制度,把通病治理的责任明确落实到施工一线,同时,加强一线作业人员的针对性岗位业务培训,使一线工程人员了解质量通病的名称、危害、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掌握施工工艺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一线人员的智慧,调动一线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和管理能力,务实通病治理基础工作。同时依托典型示范工程,探索和总结质量管理经验,组织交流与推广,以点带面,每个月对各施工班组进行综合评定,实行奖惩制度,组织各施工班组负责人及技术员对优秀班组参观,学习其施工经验,推进质量通病治理工作上台阶,使质量通病治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