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1.1.4 工程概况 (1)工程位置及规模 XX 站位于XX 路与XX 大道交叉口,站位平行于XX 路道路中心线,有效站台中心里程YCK4+022;两条大道均为60 米宽主干道,站位地段开阔,车辆稀少,地下管线便于拆迁改移,地址条件较好。 XX 站总长为238.9 米,北端起点里程为AK3+913.3,南端终点里程为AK4+152.2,标准段总宽为22.1 米,换乘节点总宽为41.3 米,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顶板埋深3.35 米,车站建筑总面积为3415.7 平方米。 车站主体结构标准段为二层三跨箱型框架结构(换乘段为三层五跨),站厅位于负一层,站台位于负二层,换乘层主要考虑与未来黄埔线换乘,地下三层为未来黄埔线侧式站台的中段,预留与未来黄埔线岛-侧换乘。 车站南北有8 个风亭,每两个一组。车站设12 个出入口,结合人行过街隧道设在现有人行道上8 个,其余4 个出入口预留接周边物业。 (2)施工现场周围环境 车站站址位于华厦路和花城大道交叉路口下“X”型人行过街隧道处。路口西南角有已停工的广州中国名牌大厦基坑,车站B 端2 号风亭南侧有五层楼的冼村派出所和工商所。车站修建必将破坏交叉路口下的“X”型人行过街隧道。广州名牌大厦基坑深12 米,靠近现有过街隧道的基坑边用桩锚支护,距离现有隧道6-12 米,靠近车站主体的基坑周边用喷锚支护,距车站主体外墙20 米。该基坑对车站主体和附属结构基坑围护施工有影响。 车站南端设区间盾构始发井,施工车站主体结构时,应按要求先做南端80 米,先交付该段,提供区间盾构施工的条件。 花城大道与华厦路交叉口目前车辆稀少,站位四周多为未开发用地,封闭路段施工对交通不会有大的影响。 站位所在的华厦路地下管线众多,但车站主体范围内管线比较少,并且无重大管线,施工时可采取临时悬吊或改迁处理。对于附属范围内的管线,因跨度不大,尽可能采用临时悬吊而避免改迁。对于管线是空管或空沟的,施工时直接破除处理。 经调查位于本站位的管线有39 条,其中有煤气管道2 道,给水管14 道,排水管道8 道,电力6 道,电信9 道。按照以上原则结合现场实际初步考虑如下:迁改管路14 道,其中给水9 道、排水4 道、煤气管路1 道;悬吊管路14 道,其中给水5 道、排水4 道、电信3 道、电力1 道、煤气管路1 道;施工中直接破除的有11 道,其中电信6 道、电力5 道。 由于地下管线的改迁、保护工作复杂,涉及有关部门多,专业性很强,在具体实施中必须精心安排、加强联系、大力协调。 (3)主要工程数量 本工程主要工程数量见《主要工程数量表》。 1.1.5 工程地质情况 (1)场地条件 本站所处的地形较为平坦,地面高程为7.63-7.98 米,现在华厦路与花城大道交界处,人流车流稀少,车站两侧多为绿化平地及施工场地,局部为多层建筑。 (2)岩土分层及特征 车站范围内上覆土有: ①Ⅰ类围岩:人工填土层<1>,本层为杂填土,主要由混凝土路面、碎石、填土等组成,该层成分复杂,结构较松散;冲(淤)积土层<4-2>,该层为淤泥质土,软塑状,本层在站场内不发育;冲一洪积粘性土层<4-1>,为粉质粘土,局部含砂,可塑性;红色残积土可塑层<5-1>,棕红色粉质粘土,土质均匀,可塑状,本层分布广泛;红色残积土硬塑层<5-2>,棕红色粉质粘土,土质较均匀,硬塑状,本层分布广泛。 ②Ⅱ类围岩:全风化岩层<6>,棕红色,泥质粉砂岩,岩石风化剧烈,呈坚硬土状,本层分布均匀。 ③Ⅲ类围岩:强风化岩层<7>,棕红色,岩性以泥质粉砂岩泥岩为主,风化强烈,裂隙发育,呈半岩半土状,局部夹全风化岩,本层分布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