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水利治理
  3. 内容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与原则研究

【摘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将生态修复问题逐渐提上发展日程,而且通过水土保持的方法来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还是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的。文章概述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相关研究背景,论述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及原则,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特点;原则 
  引言 
  近年来,由于人们迫于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使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生态问题频发,在一些水土流失区域进行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依然未得到有效遏制,全国仍有200多万km2的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在此情况下,只能在施加人工辅助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渐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相关背景 
  对于生态修复的具体概念,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到目前为止,仍旧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些学者认为,生态修复只是靠大自然所具有的自愈能力,而并不涉及任何的人工干预,而现在人们需要做的是将正在进行的各种破坏干扰停下来。还有些学者则认为仅仅靠大自然所具有的自愈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人工进行辅助修复生态系统。争议虽然不断,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类的一些活动对大自然确实构成了一定的生态破坏,所以,在对大自然进行生态修复时,人们应该以不对自然环境继续造成伤害为前提,为保护大自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国在世界上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问题也已成为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主要包括土壤的侵蚀以及水分的流失。水土流失能够将土壤表层的很多养分带走,对于人们当前的生存空间构成严重的威胁,并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因此受到破坏,大自然不能进行和谐发展,各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这些对于大自然来说都是不能进行弥补的。可见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亟需实施的。 
  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 
  1、必须重视封育保护 
  我国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释放甚至消除生态系统的超载量,只有当生态系统的压力减小甚至消失以后,它才能有能力通过自身的调节与控制提高植被的覆盖率,从而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标。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类型区治理措施研究》中提出,如果要减少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采取封育保护,杜绝人为的对生态的干扰与破坏,使生态系统能够有喘息的机会,通过不断的实践证明,没有了人为的干扰后,生态系统就能以较快的速度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难度差异情况不同 
  国内研究人员发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随着不同条件的变化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难度与差异。《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基础分析》中得出结论,由于我国地广人多,随着人口数量、区域降水量、植被类型等不同条件的变化,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难度与差异也随之变化。统计发现,西北荒漠区域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且难以修复。 
  3、人为的辅助与相关政策必不可少 
  《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研讨会论文汇编》中有记录: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除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与恢复能力外,人为的辅助与相关政策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封育保护,以及根据当地地理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出台一些政策与方法加快植被的覆盖速度、保证生态用水等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原则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国内相关研究人员从我国国情出发,得出了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必须要坚守的几点原则,这些相关研究成果使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得以顺利、科学地进行,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进程。 
  1、我国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现实,要实行因地制宜原则,我国的自然条件与地理条件差别很大,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降水量、植被类型、地质类型等,只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措施才能真正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这一目标。 
  2、还有整体修复的原则,也就是说,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过程中要有发展的眼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分类与技术方法》指出,要做好整体修复工作需要从整体上对生态修复进行布局,并密切联系各流域,以流域为主进行规划设计。 
  3、还要实行经济可行性原则,也就是要实现既能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健康,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双赢的局面,在制定治理生态保护手段的时候,要兼顾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样才能兼顾各方,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措施建议 
  1、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是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基础依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必须以自然为主导,遵循自然规律。必须充分理解和掌握生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联系、自然界的演替规律和物种的共生、互惠、竞争、对抗关系等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并将其全面运用,依靠自然之力恢复自然,使其处于一个尽量自然的状态。另外,要想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健康状态,必须根据各地区自身的自然条件进行划分,并依据其各自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植被条件选定生态修复措施。 
  2、要因地制宜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尽相同,降雨量、水土流失程度和森林的覆盖率、人口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同,这些因素间接地导致了生态修复的方法存在差异,因此,不能够把某一地方的成功先例推而广之,效仿性的学习,而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适合当地生态修复的技术。 
  3、科学配置人工辅助措施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采用的人工辅助措施主要有:划定生态修复区域范围、建立管理保护制度和方法、设置护栏和标志、在生态修复区域内提倡使用沼气池等类似的清洁能源、实现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林(还草)等,减少人为破坏,为自然生态的自我恢复提供必要的封闭环境,加快其恢复速度。 
  4、重视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修复工作,引入生态经济理念 
  不能因农村地广人稀、经济发达程度欠缺就忽略农村的水土流失问题。面对农村的水土流失问题,需要以水土流失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为基础,制定生态移民和生态修复方案,在科学合理划分生产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前提之下,将大面积的荒山荒地用于植被恢复。面对该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实现该目标的同时,在水土流失区域建立在生态系统承载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防止修复工作完成出现再破坏和当期居民经济生活无保障的情况。 
  结束语 
  由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期间出现了若干问题,对于我国来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任重而道远,仍需继续努力。相关人员应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对当前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以期能够更好的发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参考文献 
  [1]张莉,何丙辉,李旭光,张小林.云南省姚安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的效益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15(03):90-91. 
  [2]杨爱民,刘孝盈,李跃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概念、分类与技术方法[J].中国水土保持.2011,15(01):38-39. 
  [3]蔡建勤,张长印,陈法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研究[J].中国水利.2013,19(04):112-113.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特点与原则研究
http://m.civilcn.com/shuili/lunwen/zhili/1469240148274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