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地域文化景观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其作为一种景观类别成为了当前和未来景观规划设计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文章结合当代城市发展背景,对目前地域文化景观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希望对于地域文化景观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地域文化景观概念的提出
文化景观(culturallandscape)一词的滥觞可以追朔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教授CarlO.Sauer于1925年发表的经典文章《景观的形态》(TheMorphologyofLandscape)一文。在此之前,二十世纪初人地学说中主宰的两个典范:以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ridrichRatzel)主张的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Determinism)和以法国近代地理学开山大师白兰士(DeLaBlache)倡导的环境或然论(EnvironmentalPossibilism)基本上都抱持着自然环境的一个看法,将文化视作由大地环境塑造影响的。而Sauer认为“文化景观是通过文化群体作用于自然环境中的样式。文化是动因,自然环境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文化景观论强调的是:人类居住的大地,不单是人类活动的舞台,而也是人类“塑造”的对象。
1992年第16届世界遗产大会谨慎的采用了“文化景观”的概念,并将文化景观作为一种景观类别纳入《实施世界遗产保护的操作导则》中。2002年6月30日,30处世界遗产文化景观被官方认可,对这些文化景观的特性和分布分析形成了委员会报告和区域专题会议的基础性文件。2004年3月,ICOMOS的《遗产景观的奈斯托什宣言》(TheNatchitochesDeclarationonHeritageLandscapes)将焦点转向于文化景观中人和自然相互作用关系上来。宣言强调收录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名录上的大多是那些人和自然共处的演进的连续的景观,这些景观作为生活的景观,随着周遭文化、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演变,因此它也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塑造这些景观和居住于其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自身就是塑造景观的动因,景观的文化意义表达也并不是偶然产生而是人们有意或无意中创造的。
地域文化景观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它是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是人类活动历史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说地域文化景观是在大的社会政治结构框架下受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制约,并结合地域自然地理环境由有形的物质空间载体如建筑、空间、环境和无形的文化价值体系如历史文化、人居文化等构成的景观类别。它强调一种人文与自然的结合,是侧重于地域景观空间载体、历史时间维度、文化价值取向等多种范畴的概念。基于景观规划设计的物质空间实体上整合文化策略形成地域性特色的文化景观已经成为了当前和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2、现代城市发展背景下的地域文化景观现状及问题
2.1信息时代,先进的经济全球化趋向对地域文化景观趋同化影响
随着世界各地掀起的经济化浪潮导致的信息技术的跨地域传播和人员的跨地域迁移,一种文化可以随时传播到全球的各个角落。一些源于地域特殊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地方精神和城市特点已经在全球化进程中消弭殆尽。文化的均质性发展,统一的景观营建技术,相同的建筑材料,相似的结构背景下,也导致了地域文化景观的趋同。王云才教授通过分析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商业化为主的“四化”对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影响,旨在建立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体系,提出了过滤与分离、适度与协调、保护与维护、培育与参与的调控机制。
2.2市场环境条件下国际招投标对地域文化景观的冲击
目前规划设计市场向境外开发,日益增长的专业领域交流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设计水平,增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共性,也增加了本地文化的多元性。在大都市的中心区,可以轻而一举的找到西方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反映西方文化的后现代作品。如西班牙的古根哈母美术馆(建筑师:FrankGehry),伦敦的加纳瑞沃夫办公楼(建筑师:CesarPelli),上海的金茂大厦(建筑师:SOM)等等。但是我们也要警惕的这种“国际性城市”的“地位商品”形象脱离了内容,成为城市文化的普遍性特征;另一方面,精神意蕴的平面化,以形式上的华美、离奇和紧张、刺激来取得效果,使城市景观影像化。面对境外与西方现代文化由文化源地向扩散靶地扩散的过程中,地域传统文化在景观营建中趋于边缘化的态势。
2.3局限模糊的观念定义,导致地域文化景观斑块的破碎化
现今在强调地域文化景观或者景观中延续的历史文脉时,大都从建立在笛卡儿的人类与自然或文化与自然的二元分立的哲学基础上进行考究。关注的是人与环境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垂直关系问题,同时也认为自然和文化在景观中是可以严格分开的两个平行概念。这种纯粹二分法的误区和所秉持的单一的局限景观保护观念,在面对景观保护、管理和设计过程中,出现了管中窥豹的尴尬局面,这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保护”行为实则更加剧了地域文化景观斑块破碎化的进程。
3、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景观的对策研究
3.1地域文化景观是基于多样性设计与乡土性保护建立的双重体系
3.1.1多样性设计
面对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同步发展的跨文化传播,源于人类共同特征产生的文化同一性和源于千差万别的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的文化差异性作为两种相互交织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而地域文化景观更加注重于特定地理范围内的文化差异性造就的景观特质。“橘逾淮为枳”可以很好的阐述因地域跨度产生的环境条件改变进而对景观特征产生的影响。
当然也不能忽略社会层面对地域文化景观多样性产生的影响。例如:古典园林在中国文化中起到了一定的表征作用,由于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工商业繁荣,市民文化勃兴,市民园林随之兴盛。它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浸润于私家的园林艺术,经济的发展也促成江南地区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文人辈出,文风之盛亦居于全国之首,多种原因又促成文人园林的多种变体。明代和清初,文人园林作为两宋的传承而继续发展达到极盛。与两宋时期比较起来,文人园林接受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浸润已处于停滞状态,更多地转向于造园技巧的琢磨,园林的思想性逐渐为技巧性所取代。造园技巧获得长足的发展,造园思想却日益枯萎。所以从某种层次上来谈,景观中所流露的文化具有一种特别的品质,它可能高度发展也可能严重萎缩。有些社会结构适合文化景观的发展而有些结构会造成文化景观的停滞。不同社会结构里人们在景观文化艺术里渗透的程度也不同。在这样一个语境和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可能做价值的评比,认为某些景观所渗透的文化丰富多元,某些则呆滞而单调,某些文化充满活泼的创造力正走向高峰,某些文化停留在一个静态水平或者正从繁华丰盛走向一潭死水。人对于自身“存在”处境觉醒的程度,以及他出于这种自觉而进行反思,而试图表达,在自觉和表达之间所激发的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强弱,就造成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不同和景观的千差万别。在这一个灵魂探索的过程里,思想的内涵和美学的品位逐渐萌芽、摸索、发展而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