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成为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共同理念,绿地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重要部分,是居住区基础设施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它最贴近生活,贴近居民,也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
关键词:居住小区以人为本人性化绿地环境保护因地制宜
居住小区的建设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开发商在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建设。作为城市组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居住空间的环境建设将直接影响着住宅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居住区环境的质量也影响着大自然的环保水平,关系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室外环境空间创造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已从“量”方面转向了“质”的提高。开始从有房住,住得宽敞些,创造良好的室内居住环境过程到要求良好的室外居住环境。因此,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就显的至关重要,这也对开发商和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成为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共同理念。创造人性化的居住空间在我国康居小区规划设计导师里强调小区设计要“以人为本”,从人性化需求出发,创造具有邻里认同感、安全感,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人性化空间。
首先,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应该使居民拥有场开化的外部公共交往空间,应该具有良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应该成为居民自己的场所。可以在其中放松和散步,饮茶和品食,节庆和交易,娱乐和嬉戏;它应该是人与文化和历史建立联系感觉的桥梁;是朋友、邻居及陌生人上相互交往的地方。
其次,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应该创造功能性的空间。空间的艺术性只能在使用性基础上发展起来,人性化的空间形态同样建立在空间的功能性基础之上,应有相应的空间内容与之相匹配。
建筑空间艺术性离开了空间内容,就成了无本之源。如现有许多新建小区,盲目扩大中心区规模,空间尺度失当,大面积的设置草坪绿化,使人们在这种空间中无所适从。空间中内容的组成非常单一,难以构筑成交往空间。空间中的雕塑小品也是东拼西凑,使你难以建立起文化和历史的联系。因此,室外环境便成为非常孤立的一部分,没法吸引人们置身于其中。
二 室外环境绿地设置的重要性
然而,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最重要的应该绿化系统的设计。居住区绿地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重要部分,是居住区基础设施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现代化城市建设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地,它最贴近生活,贴近居民,也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一个居住区的绿化布局反映和表现了居住区的面貌与特色,也反映了一个小区品质的好坏,在当今的社会市场中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绿地对居住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为居民创造卫生、安静、舒适、美观的居住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绿地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污染、防止噪声等方面也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能起到环境保护的功效。
1、绿化对污染物有吸收的功能
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植物气孔和皮孔,叶面表面和枝干表面的其他部位也有一定的吸收功能。不同物种对污染物的敏感性和吸收作用也不同,受叶面面积、粗糙度、质地、污染物浓度等因素的影响,对污染物的吸收性也各异。
2、绿化有消减噪音的作用
绿色植物对声波具有吸收和散射作用。粗糙的树干、茂密的枝叶能够阻挡声波的传送,树叶的摆动能使通过的声波迅速衰减。另外绿色植物可通过缩小温差、降低风速来降低噪音。
3、绿化有降温保湿作用
植物的蒸腾作用可蒸发大量的水分,枝叶可阻挡太阳辐射并吸收长波辐射,植物又可把太阳能等转化为生物能储存起来,所有这些都能到降温保湿作用。
4、绿化有滞尘杀菌的作用
植物之所以具有滞尘作用,一是由于树木枝冠茂密能降低风速,随着风速的降低,空气中携带的较大颗粒的灰尘,因重力作用而降落到地面;二是植物有着巨大的叶表面积,叶面粗糙(有的还有绒毛或分泌有粘性的液汁和油脂),因而很容易吸附滞留粉尘。
5、绿化有美化环境的作用
现代城市人整天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生活,缺少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因而更有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合理的绿化正能营造绿色环境和多姿绚丽的植物形态,构成具有丰富的自然美的环境空间。利用绿篱分割空间,利用草坪限定空间,利用不规则的树丛,配以活泼的水面、山石,有收有放,忽隐忽现,给人以丰富的空间层次感。运用植物的不同形状、颜色、结构和风格,配以一年四季色彩富有变化的各种乔木、灌木、花卉、草坪,给人以美的享受。
因此,居住区的绿化应因地制宜,选择有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树种,充分发挥不同树种的作用,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乔、灌、草搭配种植,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建立多级生态群落。同时,进行立体绿化,发掘绿化空间,推广屋顶、阳台、散水等种植。不
但种植乔灌木、草坪、藤蔓,也可种植蔬菜,最大限度地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真正创造良好的环境,打造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邓天宁.建筑外墙防水问题探讨[J].北京:中国建筑防水.1999,(3):16-19.
[2]张鼎华.城市林业{n21.北京:中国环境利一学出版社,2001
[3]戴大兴.城市环境生态学[n21.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