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 首页
  2. 工程管理知识
  3. 内容

高支模可视化安全技术交底(图文详解)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1 高支模工程概况和特点本工程高支模涉及单体为A2#楼,位置为2轴-2m至3轴+2m/D轴-2m至F轴+2m弧形楼梯所围绕形成的中间区域,如下图所示:

 

图1.1-1 高支模施工区域示意图浇筑部位为二层结构梁板,标高为+9.55m,底部基础梁标高为-0.6m,总高度10.15m,高支模区域梁板构件尺寸见下图:

图1.1-2 高支模浇筑区域尺寸图

高支模架体支撑体系落在100mm厚C15混凝土垫层上,要求底部回填土压实系数满足图纸要求且回填土分层夯实,承载力在120kpa以上。1.2 高支模施工重点和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1.2.1 高支模区域面层高多、构件种类多。解决措施:施工方案编制须全面、详细,验算准确,施工方案必须通过专家论证后实施。1.2.2 现场技术人员、操作工人对方案掌握程度不足。解决措施:方案论证完毕后,首先要对技术人员进行详细的方案交底,另对操作工人进行直观、简单、明确的技术交底。1.2.3 施工过程中未按照交底进行施工,验收无法达到施工要求。解决措施:高支模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人员须进行旁站监督,过程中及时纠正错误,保证施工完成后一次验收通过。1.2.4 使用材料无法满足方案要求,造成安全隐患。解决措施:所有高支模区域使用材料,包括钢管、扣件、顶丝、底座、脚手板、模板、木方等材料进场必须验收按照方案标准进行联合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1.3 施工平面设置A2#楼位于场区东北角,东临白塔二南街,在高支模施工阶段,在施工区域南侧设置钢筋加工棚及木工加工棚,四周设置满足汽车泵、罐车运行的临时道路,在A2#楼西北角配备一级箱以满足塔吊、加工区及施工过程中的合理用电,场区四周设置临水管线以满足模板湿润、混凝土养护的需求。

图1.3-1 施工平面布置图1.4 施工要求和技术保证措施1.4.1 技术管理要求1.4.1.1熟悉施工图纸,组织项目人员认真学习相关的规范、规程或规定,并由技术部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在施工的过程中做到有据可依。1.4.1.2操作工人进场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和相应考核,经考核合格后办理资格证方可上岗操作,且每月月初应会同工程施工人员及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参加经理部组织的安全培训。1.4.1.3实行三级交底制:1)技术部对项目部相关人员、分包技术人员进行方案交底。2)工程部对分包工长、班组长进行交底。3)分包工长对班组进行分项工程技术交底和安全交底。1.4.2 材料技术要求扣件式钢管、扣件、可调式U型托、木方、多层板、脚手板、电动扳手、木工圆锯、木工平刨、压刨、手提电锯、手提压刨、打眼电钻、线坠、靠尺板、方尺、铁水平、撬棍等各种材料及设备机具均准备到位,设备正式使用前试用调整,并及时保养维修。

第二章  施工工艺技术

2.1 技术参数2.1.1 支撑体系设计技术参数本工程房心回填土要满足120kpa强度要求,且在高支模区域浇筑100厚C15混凝土垫层。

图2.1-1 地面上立杆基础构造图

采用扣件式钢管支撑体系,梁板立柱不共用。双面胶合板13mm厚(计算按12mm)+木枋次楞50mm×80mm(计算按45×75),梁底≤100mm,梁邦≤200mm,板底间距≤200mm+板下及梁侧主楞为双钢管φ48×3,梁下主楞为双木方50mm×80mm(计算按45×75)+可调U托+满堂架钢管支撑体系,顶部螺杆伸出钢管顶部不大于200mm,立杆自由端不大于400mm,距地面200mm高设一道扫地杆,立杆底端满铺跳板,梁下设双立杆支撑间距同梁宽300mm。高支模支撑体系和四周浇筑完成的柱体进行抱柱拉紧,梁板下立杆纵横成行,大截面梁下设排纵向立杆,小截面梁下设一排纵向立杆,水平横杆全部贯通;板下支撑体系水平杆全部延伸到梁下与梁下立杆或水平杆连接,确保支撑体系的整体稳定性。纵横立杆排距为875mm,步距为1500mm,梁底立杆沿梁纵向间距875mm,梁两侧立杆距梁边间距200mm。

2.1.2 支撑构造参数

2.2 工艺流程房心土回填→基层夯实→垫层混凝土浇筑→周边竖向柱混凝土浇筑→放线定位(结构及架体立杆)→铺设垫板→放置纵向扫地杆→自角部起依次向两边竖立底立杆,底端与纵向扫地杆扣接固定后、装设横向扫地杆也与立杆固定,每边竖起3~4根立杆后,随即装设第一步纵向平杆和横向平杆、校正立杆垂直和平杆水平使其符合要求后,拧紧扣件螺栓,形成构架的起始段→按上述要求依次向前搭设,直至第一步支撑架交圈完成→第二步纵向水平杆→第二步横向水平杆,并随搭设进行设置剪刀撑→模板安装→钢筋混凝土施工→模板拆除2.3 施工方法2.3.1 立杆2.3.1.1立杆横纵间距875 mm,必须设置纵横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也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上方的立杆上。2.3.1.2立杆应采用对接接头,且接头位置不应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各接头中心至柱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2.3.1.3钢管立杆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架高的1/300,且控制在50mm以内。2.3.1.4每根立柱底部应设置垫板,垫板厚度不得小于50mm,长度不小于两跨。2.3.2 水平杆水平杆步距1.5m,梁下两步步距≤750mm,水平杆接长采用对接扣件连接。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接头不宜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应小于500,各接头中心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纵距的1/3。2.3.3 扣件2.3.6.1对接扣件的开口应朝上或朝内;扣件螺栓方向尽量一致。2.3.6.2扣件螺栓拧紧力矩控制在45-60N.m。2.3.6.3在主节点处纵横向水平杆、剪刀撑、横向斜撑等用的直角扣件、旋转扣件的中心点的相互距离不应大于150。2.3.6.4抗滑扣件间应顶紧,安装完毕应由专职安全、技术人员进行复核验收。2.3.4 梁下模板支设本次高支模施工梁截面共分为两种形式,分别为300×1000mm、300×600mm。梁底次楞采用4道50×80mm(计算是按45×75mm)木方,主楞采用50×80mm(计算是按45×75mm)双木方,梁下两根立杆间距同梁宽(300mm),梁两侧板端立杆距梁边200mm。梁下立杆沿梁纵距间距875mm,扫地杆间距200mm,水平杆步距1500mm,立杆自由端不大于400mm,可调U托外伸长度≤200mm。在架体四周及中间立杆部位设置竖向剪刀撑,在扫地杆、顶部水平杆及第四道水平处设置水平剪刀撑。梁和板的立杆,其纵横间距应相等或成倍数,横杆在每一个主节点上的纵横方向应拉直贯通,中间不得断开且应避免在主节点处设置对接接头;本工程应在最顶步距两水平拉杆中间应分别增加一道水平拉杆。旋转楼梯底部立杆与上部立杆应尽量布置在同一铅垂线上,并为满足楼梯上部立杆稳定,在浇筑楼梯混凝土前预埋钢管连接件间距不大于2000mm。

 

图2.3-1 高支模梁板扣件式模板支撑体系构造详图

图2.3-2 水平杆件布置图

图2.3-3 立杆平面布置及剪刀撑位置示意图

图2.3-4 旋转楼梯预埋钢管连接件

2.3.5 梁侧模板支设梁侧次楞采用50×80mm(计算按45×75mm)长木方,主楞采用48×3mm双钢管。对截面300×1000mm的梁,木方次楞不少于5道,沿梁高设两道对拉螺杆,距梁底距离分别为200mm、700mm,对于截面300×600mm的梁,在梁中部设一道对拉螺杆,螺杆规格为M14,在梁下设置镰刀卡@600mm。图2.3-1  300×1000梁侧模板支设示意

 

 

图2.3-2  300×600梁侧模支设效果图

2.3.6 板模板支设板底次楞采用50×80mm(计算按45×75mm)木方@200mm,主楞采用48×3mm双钢管,利用U托传力。立杆纵横间距875mm,水平步距1500mm,在立杆四周及内部中间设置由下至上的连续封闭竖向剪刀撑,在扫地杆、顶杆、第四道水平杆(中间层)设置水平剪刀撑。

 

图2.3-1 板底模板支设效果图

2.3.7 模板拆除本工程拆模主要针对高支模区段梁板,梁板拆模前应按要求委托同一部位留置的同条件试块确认抗压强度,当结果满足下表要求后可拆除。表2.3-1 模板拆模混凝土强度要求

2.3.7.1拆模前应检查所使用的工具应有效和可靠,扳手等工具必须装入工具袋或系挂在身上,并应检查拆模场所范围内的安全措施。2.3.7.2模板的拆除工作应设专人指挥。作业区应设围栏,其内不得有其它工种作业,并应设专人负责监护。拆下的模板、零配件严禁抛掷。2.3.7.3梁板拆除:先将支架上可调支托松下,使龙骨与模板分离,并让龙骨降至水平拉杆上,接着拆下全部边接模板的附件,再用铁钎撬动模板,使模板降下由龙骨支撑,拿下模板和龙骨。拆模的顺序和方法为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并应从上而下进行拆除。拆下的模板不得抛扔,应按指定地点堆放。2.3.7.4 多人同时操作时,应明确分工、统一信号或行动,应具有足够的操作面,人员应站于安全处。2.3.7.5 高处拆除模板时,应遵守有关高处作业的规定。严禁使用大锤和撬棍,操作层上临时拆下的模板堆放不能超过3层。2.3.7.6 在提前拆除互相搭连并涉及其它后拆模板的支撑时,应补设临时支撑。拆模时,应逐块拆卸,不得成片撬落或拉倒。2.3.7.7拆模如遇中途停歇,应将已拆松动、悬空、浮吊的模板或支架进行临时支撑牢固或相互连接稳固。对活动部件必须一次拆除。2.3.7.8已拆除了模板的结构,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值后方可承受全部设计荷载。若在未达到设计强度以前,需在结构上加置施工荷载时,应另行核算,强度不足时,应加设临时支撑。2.3.7.9遇6级或6级以上大风时,应暂停室外的高处作业。雨、雪、霜后应先清扫施工现场,方可进行工作。2.3.7.10拆除有洞口模板时,应采取防止操作人员坠落的措施。洞口模板拆除后,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的有关规定及时进行防护。2.3.7.11拆下的模板、木方等材料及时清理粘结物,模板涂刷脱模剂,并分类堆放整齐,拆下的构配件及时集中统一管理,并做相应的防护处理。2.3.8 架体拆除2.3.8.1拆除前应全面检查支撑体系的扣件连接、支撑体系等是否符合安全要求。2.3.8.2拆除支撑前应先清除其上的杂物及地面的障碍物。并在作业区范围外拉设警戒线,并由专人看管,以免无关人员进入。2.3.8.3拆除作业应由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2.3.8..4水平拉杆要跟随立,分段拆除的高度不应大于两层。设有附墙连接必须随支撑架体逐层拆除,严禁先将附墙(抱柱)连接全部或数层拆除后再拆支撑架体。2.3.8.5当脚手架拆至下部最后一根长立杆高度时,应先在适当位置搭设临时抛撑加固后,再拆除连墙件。2.3.8.6当拆除4~8m跨度的梁下立杆时,应先从跨中开始,对称地分别向两端拆除。拆除时,严禁采用连梁底板向旁侧一片拉倒的拆除方法。2.3.8.7所有拆除的构件均应逐层递下,严禁直接抛至地面上。2.4 操作要求2.4.1高支模支撑体系应采用连接件连接在已浇筑完成的圆柱上,并保证间距为步距的2倍。图2.4-1  满堂支撑架与已完成的圆柱的抱柱连接立面构造

 

图2.4-2 满堂支撑架与已完成的圆柱的抱柱连接平面构造2.4.2高支模区域应保证竖向结构先行施工,并对已浇筑的竖向结构进行抱柱处理,混凝土浇筑对于300×1000mm梁截面采用分层浇筑,每层浇筑厚度≤500mm,浇筑顺序从中间向两侧对称进行,不得将混凝土成堆的铺摊在模板支撑体系上。浇筑过程中派人检查支架和支承情况,发现下沉、松动和变形情况及时解决。

图2.4-3 浇筑顺序

2.4.3确保立杆的垂直偏差和横杆的水平偏差小于《扣件式脚手架规范》的要求。立杆支撑必须竖直(保证立杆轴心承载),禁止使用扭曲锈蚀严重的立杆,应采用对接扣件连接,禁止错接。立杆承载要贯通,禁止出现立杆传载到横杆,横杆再传递到立杆的情况(保证受力明确)。支撑必须保证横平竖直,成排成列,以保证横杆与每一根立杆能够用扣件连接。阴阳角应采用木坊进行定位,以保证线条平顺及防止出现胀模现场发生。2.4.4顶托支座位置必须采用两根钢管并排传递承载的方式。顶托支撑插入长度应以保证顶托支撑稳定及不发生偏移为原则,一般以伸出长度不超过总长的200mm为宜。2.4.5可调支托底部的立柱顶端应沿纵横向设置一道水平拉杆。扫地杆与顶部水平拉杆之间的间距,在满足模板设计所确定的水平拉杆步距要求条件下,进行平均分配确定步距后,在每一步据处纵横向应各设一道水平拉杆。所有水平拉杆的端部均应与四周建筑物顶紧顶牢。2.5 检查要求2.5.1 构配件进场检查模架材料、产品的质量标准及进场检验程序及控制措施。具体可参考现行规范《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规范8.1与附录D的规定要求。2.5.2 支撑体系的检查模板支撑架在下列阶段应进行阶段检查和验收:2.5.2.1地基完工后及支撑结构搭设前;2.5.2.2首段(撂底阶段)、搭设至一半高度后;2.5.2.3达到设计高度后,进行下一道工序前;2.5.2.4混凝土浇筑前;2.5.2.5遇有六级及以上强风、大雨后;

第三章 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3.1 组织保障措施高支模施工作业作为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过程对安全质量的控制尤其重要,因此本工程特针对高支模施工过程设定专项管理小组以保障施工过程的有序进行,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如下:

图3.1-1 高支模工程项目组织机构图

3.2 技术保障措施3.2.1施工前熟悉施工图纸,组织项目人员认真学习相关的规范、规程或规定。3.2.2本项目特针对A2#的高支模支设编制《高支模工程施工安全专项方案》,并需通过公司各部门联合审查,通过初审后,项目部按要求组织专家论证,结合专家组意见进行修改后重新审批,以确保方案的安全性及可行性。3.2.3操作工人进场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和相应考核,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且每月月初应会同工程施工人员及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参加经理部组织的安全培训。3.3 监控监测措施3.3.1高支模施工过程中主要对以下几点进行监控监测:3.3.1.1杆件的设置和连接、支撑、剪刀撑等构件是否符合要求;3.3.1.2地基是否积水,底座是否松动,立杆是否悬空;3.3.1.3连接扣件是否松动;3.3.1.4架体是否有不均匀的沉降、垂直度;3.3.1.5施工过程中是否有超载现象;3.3.1.6安全防护措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3.3.1.7支架与杆件是否有变形的现象。3.3.2监测点的布置、监测设配及监测频率3.3.2.1在高支模施工区域每道梁交接处设置监测点,采用红色油漆在垫层标高+1.0m的位置设置标记;3.3.2.2采用水准仪每天对红色监测点进行测控,并记录每个点的沉降值及5.3.1中所要求的各项指标;3.3.2.3当指标发生较大变化时或沉降整体超过2cm时应立即叫停工作,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整改措施。3.3.3监测点的位置:

图3.3-1 高支模监测点平面位置示意图

第四章 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配备和分工

4.1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表4.1-1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4.2 各工种安全施工操作要求4.2.1 木工安全施工要求4.2.1.1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严禁吸烟,高空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4.2.1.2施工人员严禁酒后上岗、疲劳作业、带病作业;4.2.1.3施工人员必须按照项目部高支模专项交底进行施工;4.2.1.4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遵守施工现场安全规章制度,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4.2.1.5模板必须放置在规定的堆放场地上,存放场地坚实平整;4.2.1.6安装和拆除模板前,安装人员应检查钢丝绳、卡环是否完整有效,密切配合,做到稳起稳落、稳就位,防止模板大幅度摆动或碰倒其他模板,其他物体。模板拆除时必须用绳索拉结,缓缓放下,禁止模板自由倾倒,以防止伤人和损坏成品。4.2.2 钢筋工安全施工要求4.2.2.1钢筋下料必须按照钢筋料单及施工图纸进行下料;4.2.2.2钢筋后台加工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机械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机械器具;4.2.2.3大梁钢筋绑扎过程中因梁侧模没有闭合,施工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带进行高处作业,使用手持工具应放在相应工作袋内,不得随意丢方。4.6.3 架子工安全施工要求4.6.3.1进入施工现场的架子工,必须熟知本工种的一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4.6.3.2必须经过专门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4.6.3.3严禁酒后操作,凡患有不适于高空作业病的工人不得从事架子工作业;4.6.3.4工作时衣着要灵便,戴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禁止穿钉易滑的鞋,工具要存放牢固,防止掉下伤人。4.6.4 电工安全施工要求4.6.4.1新进场的作业人员,必须首先参加入场安全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未经教育培训或考试不合格者,不得上岗作业。4.6.4.2作业过程中必须穿好绝缘鞋,戴好安全帽。4.6.4.3下班前检查确认:机电拉闸、断电、锁门;熄灭用火;活完脚下清。4.6.5 其他工种安全施工要求4.6.5.1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且施工前必须熟悉施工作业环境;4.6.5.2所有工种进场后必须按要求参加项目部组织的人员进场安全教育;4.6.5.3各工种不应出现三违现象,安全保质保量的开展施工。

第五章  高支模施工验收要求

5.1 验收标准5.1.1 架体验收标准模板支撑体系搭设的技术要求、允许偏差与检验方法,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表8.2.4的规定,见下表:

5.2 验收程序及参加人员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应在搭设完成后,分包单位应先完成自检。自检合格后报项目部由项目负责人组织验收,验收人员应包括项目技术、安全、质量、施工人员,监理单位的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经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及项目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方可进入后续工序的施工。5.3 验收内容高支模施工完成后重点对以下部位进行验收:5.3.1基础是否有不均匀沉降,立杆底座与基础面的接触有无松动或悬空情况。5.3.2扫地杆、水平杆、剪刀撑、连墙件等设置应符合规定,牢固可靠;5.3.3可调托撑受力状况,自由端长度、顶托螺杆伸出长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5.3.4立柱的规格尺寸和垂直度应符合要求,不得出现偏心荷载;

5.3.5安全网、防雷接地和各种防护设施符合要求。

第六章 应急处置措施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区域内极可能发生高空坠落、模板坍塌、物体打击等重大事故。本预案针对上述可能发生的高空坠落、模板坍塌及物体打击紧急情况的应急准备和响应。6.1 应急小组针对高支模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项目部特制定应急救援小组如下:表6.1-1 应急救援小组

2)安排交通工具等

6.2 应急响应

出现事故时,在现场的任何人员都必需立即向组长报告,汇报内容包括事故的地点、事故的程度、迅速判断的事故可能发展的趋势、伤亡情况等,及时抢救伤员、在现场警戒、观察事故发展的动态并及时将现场的信息向组长报告。

组长接到事故发生后,立即赶赴现场并组织、调动救援的人力、物力赶赴现场展开救援工作。

6.3 应急准备

6.3.1应急教育:在工程进行施工前一周,由组长组织救援小组人员进行抢险知识教育,及应急预案演练,全面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6.3.2应急资源:应急资源的设备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项目部根据潜在事件性质和后果分析,配备应急救援所需的救援手段、救援设备、交通工具,医疗设备药品等。

6.4 预防措施

6.4.1本高支模方案施工前组织专家论证评审签字;

6.4.2支架验收必须按照方案要求的各阶段进行,由验收小组验收合格后向监理报验合格后方可施工;

6.4.3逐个扣件进行检查拧紧度是否达到要求扭力距;

6.4.4梁侧模板对拉螺栓每端必须用螺母拧紧;

6.4.5从中间或两对边开始向两侧平衡浇筑砼,同时在砼浇筑时,不能集中过多砼于某点,防止局部超负荷;

6.4.6浇筑砼时,无关人员不准在模板支架下,要有专职安全员看护,配置有专业工种进行监护并及时处理,在有可能出现事故前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前。

6.5 坍塌事故应急处理

6.5.1 坍塌事故预防技术措施

6.5.1.1模板作业时,指定专人指挥、监护,出现位移时,必须立即停止施工,将作业人员撤离作业现场,待险情排除后,方可作业。

6.5.1.2浇筑混凝土时,应专人看护,发现紧固件滑动或杆件变形异常时,应立即报告,由值班施工员组织人员,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质量事故和连续下沉造成意外坍塌。

6.5.1.3楼面混凝土输送管敷设应尽量减少弯管的用量及缩短管线的长度,并且每层用铁架固定在柱侧,楼面用软弹性的材料如轮胎等做管的支垫,同时为解决混凝土输送泵水平力对模板支顶系统稳定的影响,在支顶各楼层周边加水平杆顶在周边梁侧。

6.5.1.4混凝土浇筑前,必须等下部支撑楼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且下部的满堂架支撑未拆除的前提下,方可进行上部高支模部位混凝土浇筑。

6.5.1.5拆模间歇时,应将已活动的模板、拉杆、支撑等固定牢固,严防突然掉落、倒塌伤人。

6.5.2 坍塌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6.5.2.1施工项目在班组作业前必须要结合工作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并保持出入口畅通。

6.5.2.2在施工危险区域悬挂对口警示标志,设专人监护。按规定设防护措施。保持出入口畅通,有计划清理拆除下来的材料,严禁阻塞通道。

6.5.2.3当支模在拆除过程中发生大面积倒塌、坍塌,不要慌张,保持镇静,注意事态的发展情况、方向及受影响的位置,有序指挥员工疏散。

6.5.2.4在坍塌过程中不要盲目抢险,有危及用电安全的,应立刻切断电源,确认未有继续坍塌危险的情况下,组织抢救人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工作,首先抢救受伤人员,再抢救集体财产。

6.5.2.5对伤员进行现场急救处理。

6.5.2.6立刻设危险区域,并设警示标志,设专人监护,保护事故现场。

6.5.2.7按规定上报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救援。

6.6 高空坠落事故应急处理

6.6.1 高空坠落事故预防技术措施

6.6.1.1所有高处作业人员应学习高处作业安全知识及安全操作规程,工人上岗前应依据有关规定接受专门的安全技术交底,并办好签字手续。特种高处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

6.6.1.2高处作业人员应经过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对身体不适或上岗前喝过酒的工人不准上岗作业。施工现场项目部应为作业人员提供合格的安全帽、安全带等必备的安全防护用具,作业人员应按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

6.6.1.3高处作业人员佩戴的安全带使用前必须经过检查合格。安全带的系扣点应就高不就低,扣环应悬挂在腰部的上方,并要注意带子不能与锋利或毛刺的地方接触,以防摩擦割断。

6.6.2 高空坠落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6.6.2.1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应马上组织抢救伤者,首先观察伤者的受伤情况、部位、伤害性质,如伤员发生休克,应先处理休克。遇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处于休克状态的伤员要让其安静、保暖、平卧、少动,并将下肢抬高约20度左右,尽快送医院进行抢救治疗。

6.6.2.2出现颅脑损伤,必须维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应平卧,面部转向一侧,以防舌根下坠或分泌物、呕吐物吸入,发生喉阻塞。有骨折者,应初步固定后再搬运。遇有凹陷骨折、严重的颅底骨折及严重的脑损伤症状出现,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及时送就近有条件的医院治疗。

6.6.2.3发现脊椎受伤者,创伤处用消毒的纱布或清洁布等覆盖伤口,用绷带或布条包扎后。搬运时,将伤者平卧放在帆布担架或硬板上,以免受伤的脊椎移位、断裂造成截瘫,招致死亡。抢救脊椎受伤者,搬运过程,严禁只抬伤者的两肩与两腿或单肩背运。

6.6.2.4发现伤者手足骨折,不要盲目搬动伤者。应在骨折部位用夹板把受伤位置临时固定,使断端不再移位或剌伤肌肉,神经或血管。固定方法:以固定骨折处上下关节为原则,可就地取用木板等材料,在无材料的情况下,上肢可固定在身侧,下肢与腱侧下肢缚在一起。

6.6.2.5遇有创伤性出血的伤员,应迅速包扎止血,使伤员保持在头低脚高的卧位,并注意保暖。

6.6.2.6动用最快的交通工具或其他措施,及时把伤者送往邻近医院抢救,运送途中应尽量减少颠簸。同时密切注意伤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及伤口的情况。

6.7 救援路线

施工现场一旦出现人员受伤,应立即响应并组织救援,出现死亡的应立即按程序向上级报告。

工程所在地附近医疗机构如下,如有人员受伤应立即送往就近医院,如区内医院无法救治,应立即办理转院手续,送往更高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救治,不得贻误最佳救治时机。

 

相关文章

回到顶部
请复制以下网址分享
高支模可视化安全技术交底(图文详解)
http://m.civilcn.com/zhishi/gcgl/1572488614379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