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旱防涝设计在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提高农田的产量和给农田带来经济效益的方面更是不容忽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要以合理科学的规划理念为出发点,还要在不影响生态平衡和当地城市建设改革的趋势中完善自我改革,进行自我突破。但是,在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工程抗旱防涝的设计中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逐渐的成为了限制农田生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抗旱防涝
1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中抗旱防涝设计的重要作用
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中的抗旱防涝设计能够有效遏制因农田长时间不降雨造成的农田干旱和长时间降雨造成的农田被雨水淹没等引起的自然灾害。它能够有效的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是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旱涝灾害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都有着很严重的影响,在旱涝严重的年份很有可能会导致农作物收成的减少,甚至会造成农作物的大面积死亡,给农业的经济建设带来严重的制约效果。同时,抗旱防涝也会影响到我国粮食的供应程度,五谷丰登的农业收成会在刺激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保障人们能够正常的生活,而常年的旱涝影响则会造成粮食的价格上升,人们对粮食产物的要求供不应求,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中的抗旱防涝设计虽然是我国一直以来主要关注的问题,在进行抗旱防涝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上也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由于我国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暂时还没有占据世界顶尖的位置,因此,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的抗旱防涝设计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2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中抗旱防涝的主要原则
影响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中抗旱防涝设计的主要因素在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当地天气的变化规律。因此,抗旱防涝设计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了防止因天气变化和当地地域性的特点而引起的粮食减产。在科学合理的角度上制定抗旱防涝的总规划主要分为三个规划种类:河段规划、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抗旱防涝设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保障水利工程正常发挥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许多的综合因素,并通过施工前收集的考查数据和基本情况进行设计,并在施工的过程中将重点问题进行施工保护,从而保障在进行抗旱防涝时可以稳定、安全、有效地正常施工。此外,农田水利工程抗旱防涝设计的规划也要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不能只考虑到进行水利工程的农田地段,还要考虑到施工范围的附近水域和地区,要将影响到周边地区的因素考虑到设计当中,保障在进行抗旱防涝的同时不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稳定发展。2.1全面性原则。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抗旱防涝经验,并逐渐掌握了特定区域内的旱涝变化规律,从而建立起相对成熟的抗旱防涝方法。因此,在实际的抗旱防涝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抗旱防涝的全面性出发,遵守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的基本原则,将整体性与局部结合原则融入进去进行宏观调控。水利工程的设计必须按照全面性的原则进行抗旱防涝设计,因为水利工程的实施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农田附近区域的正常运转。比如,农田水利工程附近的交通道路、城镇建筑、居民生活等,都很有可能会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带来很大的影响,只有确保这些问题,才能保证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会产生纠纷问题。同时,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也要考虑到该地区的实际情况,要做到因地制宜,因地施工,在保障水利工程能够做到抗旱防涝的同时,还不能影响到该地区人们的生活。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纠纷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平和心态,以最和谐的方式解决这些纠纷问题,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2.2重要性原则。旱涝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前景,对农田的产量和百姓们的生活质量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并且很有可能也会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对实现农田生态建设环保的理念产生巨大的冲突。往往制约农业生产的旱涝影响和产生旱涝的程度有关,越严重的旱涝越容易造成更严重的农业损失。因此,在进行农田水利规划的抗旱防涝设计时,要具有重要性的原则,根据不同地点产生的旱涝影响程度划分出不同的旱涝等级,采取轻重缓急,远近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对于旱涝灾害多发或者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应该进行重点的抗旱防涝水利工程设计规划。而且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强有力的设计规划,还要结合历史和未来的特性,制定出更为长久和稳定的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一次性施工的原则。2.3工程与非工程相结合原则。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当中,水利工程建设措施都需要占据较多的土地,对工程投资的程度相对较大;但是非工程的措施则不需要投入过大就能够降低旱涝对农田产生的影响,成为抗旱防涝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抗旱防涝的工程设计中,应该注重非工程措施建设的力度,并将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建设相结合,优化抗旱防涝的设计规划。2.4地域性原则。抗旱防涝的水利工程通常情况下都会根据地域性制定出不同的原则,比如防洪防涝的地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洪水泛滥导致的自然灾害。因此,在进行抗旱防涝的工程设计中,应该考虑到地域性原则的因素,将其合理的运用在抗旱防涝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提高当地地域环境的使用价值,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不论是抗旱还是防涝,都会与水资源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因为我国水资源的具体分布较为复杂,区域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可在抗旱防涝的设计中,对低流量水域的区域加强水域的统筹管理,合理利用开发水资源;对于水资源较多的地区,则进行有效控制的方式,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利用,建立堤坝等有效建筑措施。
3农田水利工程中的抗旱防涝规划设计
基于地理环境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理念,抗旱防涝规划设计要对防御和整治的对象进行明确的划分,在实现抗旱防涝设计整体布局时,要制定因地制宜的措施和方案,并将其划分为几个区域,有效合理的投资、实施环评并评价收益等。3.1调研。对流域水文资料及自然地质条件进行归纳整理,了解旱涝灾害成因,制定抗旱防涝措施及有关标准,对相关需求进行征集,并开展地质勘探及测量工作。3.2制定抗旱防涝的标准。进行抗旱防涝的设计前,需要对当地的地域进行实践性的考查,在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后,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制定出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标准。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并不相同,因此在进行设计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将实际情况和抗旱防涝的原则相结合,对抗旱防涝的地区进行划分,并就当地旱涝的情况进行数分析和相关的评价。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抗旱防涝的过程中十分的重要,所以抗旱防涝措施的标准应该从综合分析的角度考虑,在迎合政策和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制定出真正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防治标准。3.3构建抗旱防涝体系。构建抗旱防涝体系的首要条件就是需要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前进行统筹因素的考虑。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天气条件的因素并不相同,存在着一定的地域性和差异性。因此,这要求相关部门在进行设计时考虑到水利工程规划的总体因素,并就此做出调整和分析,完善农田水利工程抗旱防涝的规划设计,实现抗旱防涝规划设计的最大化利用率,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发展。3.4环评及评价综合效益。抗旱防涝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能够有效地降低农田因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给人们带来更多、更优质的农业产物。但在进行抗旱防涝工程建筑的环节中也会诱发一些的不利因素,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困扰。比如,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规划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安置移民等问题。因此,合理评估各年的效益,对洪灾损失和社会经济之间的影响进行真实的反映,计算因建造抗旱防洪水利工程建设的收益情况等都是抗旱防涝综合效益的主要内容。